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重点工作情况

来源: 时间:2017-06-07 点击数:

    近年来,苏州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基本方针,坚持“强富美、一体化、新农村”发展目标,每年列出20多项改革重点任务加以考核推进,总结汇编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报告书,很多方面的工作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一些工作已经成为苏州特色、苏州优势和苏州品牌。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两聚一高”定位,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问题导向、强化原创特色,先后召开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工作会议、城乡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扶持薄弱村工作推进会、美丽镇村和被撤并镇建管工作现场会、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等进行具体部署,并就国家试点、省级专项和市级重点任务进行推进督查。我市呈现出改革攻坚力度加强、试点创新进程加快的工作局面。
    一、立足苏州、面向全国的试点示范初见成效。2008年后启动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抓好了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三大保障、三化同步、三大提升6大方面改革试点;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承担了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四化”同步、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金融改革8大示范区创新试点,同步完成了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3项农业部试验区试点,均得到有关部委和专家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当前,苏州正处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深化攻坚阶段,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的村民自治、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重要农产品收入保险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5项国家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各试点单位在前阶段组织抓总纲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专业部门实施细则制订。市和承担试点市(区)都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部门,落实经费保障,界定试点范围,各项改革按照序时安排进入实质性启动,高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实施细则正在论证报批中。张家港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已在全市铺开,2016年购买服务实现财政补贴2100万元。吴中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在股权固化基础上,推进4-6个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继承、转让试点,逐步形成了可操作、能复制的规范流程,并在全省会议作交流推介。
    二、多规融合、城乡一体的空间体系不断优化。坚持规划引领,以“三优三保”推动规划落地,强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守住发展红线,提升发展质量。一是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四规融合”,1个中心城市、4个城市副中心、50个中心镇的“1450”城乡空间布局体系基本形成,区镇合一管理体制普遍深化,“三优三保”行动计划实现50个镇全覆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系统以亩均效益榜单倒逼转型升级的先进经验得到省委李强书记肯定并在全省推广。二是加快建设美丽镇村。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要求,连续多年保持公共财政支出在城乡公共服务投入占比78%以上,推进特色小镇一镇一品建设,加强被撤并镇老街老小区改造,新一轮规划确定发展重点村2842个、特色村516个、一般村庄10895个,2016年底累计建成16个美丽示范镇、100个美丽村庄示范点、690个三星级康居特色乡村,建成各类农业休闲观光基地(点)1065家,今年新启动的10个康居特色乡村、350个三星康居乡村建设都在顺利推进,统筹抓好沿线绿化及环境专项整治,重点实施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定位,狠抓农业园区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建设,以立法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四个百万亩”落地上图面积达到414.17万亩,水稻年度种植面积达到109万亩。全市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1个,面积113万亩,其中国家级6个(其中科技部和国台办授牌2个)、省级9个,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8.5%,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职业农民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制度,农业现代化水平连续5年位列全省第一,2016年全国互联网+农业会议在苏州召开并确定为永久会址,智慧农业园体系建设正由“盆景”转向“风景”。
    三、确权增利、合作共享的富民机制日益完善。按照确权、赋能、增利的改革要求,以2016年被省农委确定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市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富民合作、劳务合作等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放大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至2016年底,全市各类合作社分红金额36.2亿元,户均3176元。一是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4市1区共42个镇625个村48.36万户农户应确权面积154.5万亩,目前已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576个村,占应确权村总数的92%。档案整理正在加速推进,成果验收和数据汇交正在着手开展,年底前将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一些地方已启动“三权分置”改革框架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赋能试点。二是全面完成农村社区股权固化改革。全市1285个村共组建1311家社区股份合作社,惠及122万户农户、净资产467亿元,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固化改革完成率超过95%,切实保障了农民的集体资产所有权、收益分配权等权益。三是积极探索“政经分开”改革试点。按照“行政事务划归社区管理、经济职能留在集体经济组织”的原则,加快推进政经分开、村社分账、按股分红,全市累计220个村完成了“政经分开”试点任务,高新区“政经分开”枫桥经验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并加以推广。2017年全市“政经分开”改革试点将实现市(区)全覆盖,其中高新区将完成70%的改革任务,吴中区在7个村试点基础上,计划在稳定收入超1000万元村和农村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村全面推进,昆山市从试点转向全面推开,目前正在抓紧方案认证完善。
    四、规范高效、阳光透明的三资管理有效加强。张家港、常熟、太仓、吴中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区)。全市集体总资产达1720亿元,村均总资产5385万元;净资产958亿元,约占全省总额的1/3,净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村达1111个。一是创新村级资金管理。各地通过科技手段,开发资金网上支付系统,将开支审批制度嵌入系统,实现审核审批实时在线、支付影像随时可查,实现了村级资金支出全程留痕可追溯,涌现出张家港“村务卡”、常熟“村银联动”、吴江“江村通”等多个品牌。二是创新村级财务管理。太仓市积极探索村级财务“第三方代管”,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依托信息化平台,引入中介机构代理,形成了出纳驻村、会计驻镇、中介组织代理村级财务,现有驻镇会计33名、驻村出纳96名,代管全部108个村集体资金9.5亿元,得到省纪委和省农委的肯定与推广。三是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构建市、市(区)、镇(街道)农村产权交易三级平台统一管理体系,吴中区成立了首个市(区)级分中心,并实现了线上交易,其他各市(区)正抓紧农权中心分中心建设,年内实现全覆盖,并与省农权交易信息平台数据对接。四是创新村务公开方式。太仓市半泾村积极开展“e阳光”行动,以“互联网+”为手段,将党务、村务、财务和各项政策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公开推送。张家港市打造“网上村委会”,开通了有线电视“公开频道”。
    五、统筹经营、精准转化的村级发展持续创新。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跳出农村发展农村,统筹城乡支持农村,以三大升级带动村级经济转型升级。2016年,村级集体年稳定性收入村均超过800万元,实现村村稳定性收入200万元以上。一是以平台经济推动发展主体升级。全市各镇普遍建设村村联合的统筹发展平台,从单村独斗、村村联建转变为镇级统筹平台和区级统筹平台,分享“三优三保”集约发展成果。吴中区镇级集团公司既致富农民又致富集体,实现了多赢,吴江区创新组建了50个薄弱村抱团发展的区级统筹平台(惠村公司)。近两年,全市平台经济统筹项目已占新增投资一半以上,成为村级发展的“主力军”。二是以多元业态推动经营项目升级。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平台高版本加速推进项目新业态,充分利用“一村二楼宇”支持政策,从原来新建标准厂房、商业店面和打工集宿楼为主转向城镇综合体、社会事业、股权投资为主,使村级经济与文商旅产业深度融合提质增效,不仅有效增加了村级收入,也较好地满足了民生需求。三是以结对帮扶推动转化能量升级。创新实施“五个一”挂钩帮扶机制,安排100个机关单位帮扶100个经济薄弱村,重点派好驻村第一书记,局村结对承诺不转化不脱钩。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全市市级挂钩部门共提供帮扶资金5170万元,引进各类发展项目21个,惠及农户5万余户。今年市级财政落实5682万元专项资金,支持100个经济薄弱村发展富民项目,体现扶弱有力度、转化有后劲。
    六、多予放活、多元投入的支农体系更趋健全。认真落实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试点精神,持续加大支农惠农强农补贴力度。一是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涉及水稻田、水源地、公益林、生态养殖、湿地等多个方面,对因承担生态环境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而使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吴江区还比照水稻田标准创新设立种桑养蚕补贴。全市累计已发放生态补偿资金60多亿元。二是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具有苏州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10年累计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保费6.01亿元,惠及投保农户达480万户次。率先建立农业担保网络体系,累计提供金融服务总额达141亿元。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网点ATM机实现“村村通”,“农发通”累计发放贷款5.67亿元,“村村通”信贷产品累计授信金额23.97亿元。三是加大支农补贴政策创新。在全面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以及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实施水稻良种购种补贴,推行粮食价外补贴。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公共服务支出按每年50万元标准给予补贴,创新落实“一村二楼宇”项目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联合东吴证券设立了全省首个城乡一体化基金,会同农发集团扩大基金规模达到60亿元,有力助推了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苏州改革发展正站在新起点上,既有新机遇也有新挑战。尽管改革试点取得很大成绩,但必须清醒看到体制性、结构性、区域性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必须进一步强化党委抓改革和一把手抓试点的共识,强化改革时间表和每月督查抓进度的做法,强化既贯彻上级要求又实现群众需求的目标,围绕“两聚一高”,答好创新四问,破解城乡二元,种好全国改革试验田,建设智慧苏州新城乡,使苏州百姓在共建共享中增加幸福感和获得感。在高质量完成好5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抓好6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化产城融合机制改革,加强城乡组团片区化建设;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都市农业园区化建设;三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富民机制长效化建设;四是深化三资管理信息化改革,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五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美丽镇村品质化建设;六是深化社会民生建管体制改革,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