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湖治藻打造芦滩湿地 脏乱鱼塘变身生态农场
储鑫,无锡宜兴丁蜀镇镇长,24条镇级河道河长。与宜兴其他板块相比,位于太湖西岸的丁蜀镇水域范围广阔,全镇现有河道328条,长度420多公里,25公里太湖岸线,境内有4条入湖河道,河道整治任务面广量大。作为河长,在治水上,储鑫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治水不但是治理各类水体污染源,还应当注重资源统筹,整治一个点,就能将其打造成一个景观式样本。
采访当天,储鑫正要赶往太湖边查看芦滩湿地的建设情况,记者跟随储鑫一起,来到了太湖边的八房港。一下车,成片绿油油的芦苇映入眼帘,不远处的工人还在加紧种植,刚修葺好的湖中长廊从岸边延伸至湖中央。“芦苇是蓝藻的‘天敌’,这是我们近期成功打造的600亩芦滩湿地。”储鑫介绍。“为何这片芦苇前方围有几米宽的管带?”储鑫解释道,芦苇虽然易种植,但风浪一来,芦苇就会被连根拔起。为此,镇里通过一家企业觅得了一项技术——生态管袋围堰,就是将湖底的部分淤泥灌入生态管袋内,再把多个管袋围堰起来,形成一个缓冲带,让围堰区域内水域保持相对静态,利于芦苇生长。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考验,芦滩湿地已形成。“目前,八房港至双桥港区域还在抓紧施工,未来还将扩大到该镇整个太湖岸线,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储鑫说。
说到风景线,储鑫招呼记者上车,说要去一个叫“莲花荡”生态农场的地方,看一看莲花荡是如何“变身”的。莲花荡位于丁蜀镇三洞桥村,处于入太湖河流乌溪港的上游,这里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入湖水质。车子驶入莲花荡,路两边是大片的农田。“这一片原来是大片鱼塘,脏乱不堪,村民们怨言不少,也很少踏足。”储鑫回忆。2012年起,丁蜀对这块地方进行重整,做生态农场,改善莲花荡水环境。农场主打“生态牌”,将大片鱼塘回填成土地,种上了350亩水稻、100亩“水八仙”和蔬菜等农作物。每年6月至10月,稻田中便铺开新的“画卷”,彩色稻米种植出各种动物式样;11月,结束水稻收割,地里便会种上紫云英、红花草等肥料植物,来年4月就会绽放成一片花海……农场四季呈现不同的景。
“这里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以前的脏乱差没有了,河里的水清了,晚上来这散步的人还不少。”刘瑶是土生土长的三洞桥村人,如今,她相中这里的环境在生态农场里开起了三间茶舍。在这里还隐藏着一块“秘密基地”——湖心岛。岛是在莲花荡进行清淤过程中,由50万方淤泥逐渐堆砌而成。乘着小船环岛行驶一圈,记者看到,岛上种满了桃树、梨树等各种树木,木头砌成的栈道在岛上蜿蜒而过,不时还有几只白鹭停在岸边休憩……据了解,目前,丁蜀镇还制定了莲花荡生态农业景观设计方案,未来计划在莲花荡农场里建设环湖自行车道、生态树屋、采摘园等,将其打造成多功能生态景区。
“这里原来是一家养猪场,现在被改造成了农业物联网展示中心。”车子驶出农场时,储鑫指着一栋两层小楼介绍说。除了这处,原来在这周边的7家畜禽养殖场,目前全都拆除到位。细算下来,从2014年至今,丁蜀镇已前后投入1.3亿元,拆掉160座畜禽养殖场,退养生猪3.2万头,为水环境整治清除了大批污染源。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