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走好乡村振兴路

来源: 时间:2019-03-04 点击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村、聚焦乡村振兴。振兴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振兴要怎么干?这些依然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江苏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对接城市需求,让乡村产业旺起来

对于大部分农村来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让农民富起来依然是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

“我10年前接任德胜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负债累累,村庄面貌落后,村民收入低,很多人过了50岁没动力不想干了。当时我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村民富起来、有盼头。”全国人大代表、靖江市新桥镇德胜村党总支书记杨恒俊说,首先是要转变理念,“既要懂政策也要懂市场。”

杨恒俊举例说,过去德胜村一年种两季粮食,一季稻,一季麦,村民赚不到钱。杨恒俊请来上海农科院的专家实地考察,认定德胜村的土地适合种植有机大米。召集种粮大户带着村民种有机大米后,杨恒俊又请来南京专业机构,为德胜村的有机大米认证,还注册商标打造品牌,由村里负责统一销售。“普通大米5元一斤,有机大米卖20元还供不应求。老百姓生活富足,乡村振兴之路就有了坚实的后盾。”

全国人大代表、溧阳市市长徐华勤认为,乡村的产业培育要在城市需求的导向下实现消费供给。他说,以溧阳为圆心,以两小时车程为半径,生活着中国相对富裕的2亿多人口。随着沪、宁、杭等城市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人口的老龄化,休闲、健康方面的消费成为城市人的新需求。“把乡村振兴融入到与城市消费的共享空间中,高端休闲与现代健康产业目前成为溧阳服务长三角的重要途径。2018年全市休闲经济与健康经济分别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13.6%和8.5%。”

区域联动协作,守护乡村之美

徐华勤说,当前,以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区为主要方式的区域一体化浪潮,正深刻改变着县域发展的格局。乡村振兴必须把握这一趋势,在区域合作中寻找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以乡村环境整治为例,城镇被乡村包围,乡村之美,也不单单是村落之美,更重要的是全域之美。因此乡村环境的治理必须区域协同联动,才能解决好整体性的环境建设问题。“我们首倡并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苏皖合作示范区,重点就是要联动边界地区的县市,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共治体系和生态安全格局。同样,对于县域乡村环境提升而言,必须要强化系统思维,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全域范围内统筹推进。”徐华勤说,从2017年开始,溧阳累计投入8亿元实施“美意田园行动”,实施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整治、规划发展村庄综合整治、农村河塘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整治、零星散坟集中安灵提升5项工程,努力让干净、整洁、舒适、美观成为溧阳城乡环境的新评价。

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周健民在调研中注意到,全国各地农村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污染物排放缺监管,源头减控不到位,治理工程不配套,重建设轻管理,绿色农业占比低,农业面源污染依然较重等,另外农民参与环境整治意识不强、环保意识亟待提高等问题也比较明显。

“乡村环境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必须坚持行政协调推动,系统谋划、科学编制乡村环境治理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周健民建议,国家层面由农业农村部统一领导,省级层面由农业农村厅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全省乡村环境整治规划,规划内容按照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分别提出要求;市级层面做好分片分类指导,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时间进度,制定考核要求;区县级层面需明确具体工作内容和时限安排,详细到每个自然村,按照施工顺序切实安排实施。

周健民还建议,对村镇农房、常住人口、污水量、垃圾量、畜禽粪污量、秸秆量等进行精准测算,建设区域性工厂化生物质中心,集中处理利用废弃物。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确保发展可持续,环境不污染。

留住人才,激发内生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认为,乡村振兴最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缺失,乡村中大量的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尤其是青壮年群体流失严重,而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乡村振兴首先应该是乡村精神的振兴,从而吸引一部分年轻人回来。

“乡村振兴需要靠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人去落实。要吸引有眼光、有情怀、有实力的‘能人’投身乡村建设,同时注意不能让资本下乡代替‘老乡’,而要更注重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徐华勤说,农村活要有人干,农村事也要有人管,重点是解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归属感不强的问题,让农民主动参与到乡村发展中来。“溧阳在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首创乡村‘百姓议事堂’作为乡村治理的阵地,探索村民参与式治理新路。从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与外来资本合作这样的大事,到文化礼堂活动、邻里纠纷调解这样的小事,群众积极参与,真正做到乡村治理‘大事一起干、好坏一起评、事事有人管’。如何让人们在乡村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更有希望,产生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才是长远的、靠得住的。”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