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农业对接服务上海破解供给侧矛盾

来源: 时间:2017-10-17 点击数:

  秋风乍起,水稻飘香。站在通州区石港镇志田村村头,粮满囤家庭农场场主卞红玲“喜看稻菽千重浪”,笑意写满了黑红的面庞:“今年4月底上海农展会刚结束,上海垚甲实业公司就追到通州,跟我签订了月供大米1万斤的合同,原先乡下每斤1.38元都难卖的大米,卖到10元,我1亩田增收了2000元!”

  以7.2倍高价购买这产量低、黑乎乎的大米,一向精明的上海人傻吗?非也。这可是卞红玲坚持用40多年的石港老稻种培育的大米,在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女儿帮助下,经市农委专家“慧眼识宝”,走向上海。“我这个米晶莹度不高,碾米率低,但吃过的人都喜欢。连日本‘久保田’公司客商都说,口感不比日本‘越光’米差。”卞红玲说。

  借助上海农展会平台,大量类似卞红玲的南通家庭农场主,已经在上海滩“抛头露面”。他们以“接引二产、连接三产”的空前魄力,摸清需求端,改革供给侧,生动演绎出一段段类似“老稻米的沪上传奇”。

  “大手笔、大气魄,代表了中国设施农业的最高水平!”10月12日,站在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江苏飞悦智能温室里,“跟着纬度去种菜”、为稳定丰富上海“菜篮子”跑遍中国的上海蔬菜集团董事长王永芳啧啧称赞。市农委主任朱进华说:“只有南通市委、市政府以及港闸区强力推进占地3.6万亩、江苏单体规模最大的万顷粮田工程,以及江苏景瑞等传统农业与工商资本的巧妙融合,才能完美匹配上海蔬菜南通外延基地的新定位!”市农委提供数据,农产品在沪销售份额年均以两位数的幅度递增,全市约8%的粮油产品、10%的花卉苗木、15%的水产品、20%的畜禽产品、26%的蔬菜瓜果销往上海市场,全年供沪农副产品销售额达186.5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供沪农产品销售额达91.1亿元,同比上升了15.2%。全市涌现出了景瑞、旺盛、进鲜港等一大批接轨的排头兵。有机蔬菜、狼山鸡、三黄鸡、长寿食品、本港海鲜成为畅销上海优质农产品的标志。如东鸿轩蛋鸡现代化养殖标准园,品牌鸡蛋销售占上海品牌鸡蛋销售的50%,盒装蛋占25%。海门强盛、启东嘉禾力、如皋嘉禾润宝等农产品生产企业,成功打入上海肯德基、麦当劳、新世纪、芭比馒头等知名餐饮企业的市场,成为上海高端酒店及大型生鲜超市的农副产品原料固定供应商。

  “传奇”背后,“瓶颈”犹在。上海市农委、蔬菜集团下属江桥市场等政府及企业人士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产业链条有待延伸。一些农产品经过简单包装或初加工上市,附加值低,市场拓展能力薄弱。二是区域品牌效应有待加强。目前南通农业品牌以企业自主申报为主,农业品牌较多,而综合性地域性明显的区域公共品牌,没有叫响。三是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南通农副产品以产地直销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不利于供沪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

  破解供给侧矛盾,始终在路上。我市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的作用,在上海设立了特色农副产品办事处、联销中心或精品专卖店等,使更多的农产品输送上海。截至去年底,全市在上海开设各类农副产品直营店(点)151家,年销售额11.38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直营店(点)48家。但这远远不够。专家建议:充分运用涉农电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众筹等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完善农副产品市场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实施农超对接、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专供、会员配送等新型经营模式。市农委编制接轨计划是:到2020年,在上海设立农副产品直营店(点)260家,建立农副产品市场销售联合体5家。

  可以相信,随着打造南通“长寿之都”农产品品牌形象,建设上海蔬菜集团服务保障基地,引入标准化生产等多种对接服务举措,南通现代农业借力大上海、改革供给侧的更多传奇将至。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