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思变: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后白镇西冯村“众人模式”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近年来,以草坪为支柱产业的后白镇西冯村一直践行“生态+产业”的“众人模式”,走出了一条句容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后白镇西冯村‘众人模式’”系列报道,我们的记者走近西冯,倾听他们的发展故事,记录他们的风采,发掘他们的精神,为句容市振兴乡村提供一条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走进后白镇西冯村,首先映入眼帘是遍布村中的文化墙,一幅幅生动的简笔画,通俗易懂地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和村规民约的内涵。来到村中间的文化广场,村民徐芬正和邻居们一起跳广场舞,曲声悠扬、舞姿欢快,“有了广场,村里经常组织跳舞、送戏活动,麻将掼蛋都没人玩了。”徐芬笑着对记者说。文化墙、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只是西冯村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从“富口袋”向“富脑袋”转变的缩影。
记者再次在村委会见到西冯村党总支书记李治顺的时候,他明显瘦了很多,正和着水吃药,一旁的村干部介绍,“他前段时间刚做完手术,回来后也没怎么休息,一直在村里忙活……”
西冯村,80%的土地都是丘陵岗坡地,大型农机无法下田,多级提水灌溉成本高。20年前,在那主打大田作物的年代,农业低产低效,群众普遍贫困,集体负债累累,到镇里只有一条泥泞的土路,交通闭塞,人称“北大荒”;20年前,退伍军人出身的党员李治顺,正红红火火地经营着自己的炼油厂。
面对村里的困境,当时的后白镇党委、政府找到了李治顺,希望他能挑起这副重担,“生意做得好好的,也犹豫过,但我是党员,乡亲有困难,组织找到我,不能不帮。”回忆起当年的选择,李治顺的脸上浮起笑意,目光温暖而笃定。只是当时的他没有想到,在强村富民的路上,这一走就是20年。
揽下“磁器活”、就要拿出“金刚钻”。有过从商经历的李治顺深知,适应现实条件、推动结构调整、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是西冯村的必由之路。经过艰苦探索,2000年,村里播下了仅六分地的第一片草坪,他忖度着,“花木草是新门类,亩均产值高,产业链条长,城镇化过程中市场需求大,有奔头”。
2003年,李治顺牵头成立了句容首批农民合作社之一——西冯村花木草合作社,“把村民发动起来,把标准统一起来,把资源整合起来,抱团闯市场。”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他和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签订协议,“亏了算我们的,挣了算自己的”,从此,一个绿色的致富梦在西冯村徐徐展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李治顺的带领下,村干部与党员种植户结对、党员种植户与普通农户结对,提供技术指导、拓展销售渠道,党员宗旨服务意识、群众内生致富热情相互促动、迸发涌流,为西冯这片土地注入了最强劲的发展动力。
现如今,合作社已辐射带动90%的村民和周边八个村共同发展花草木产业,面积达到三万亩;70多名经纪人,500多名铲草工, 200多名草绳编织工,120多辆运输车,数十支绿化施工队常年奔忙在田间地头。“去年,合作社销售额1.6亿元,集体收入245万,村民人均纯收入近3.3万。”李治顺告诉记者。
“口袋富,环境也要美,只有这样才算生活好。”李治顺认为,“村集体的钱,就得用于村里的事情,花在村民头上”,“环境好了,又能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村里的发展。”
西冯村环境综合整治伊始,村里就高位对标,争取到省水利厅“美丽库区、幸福家园”移民项目,用“六化”理念指导环境整治,即“用水净化、道路硬化、植被绿化、环境美化、照明亮化、提升文化。”
据后白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总计投入数百万元,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标准,实施了西川、东溪、北干渠、九醉溪四条水系综合治理”,记者看到,这些河道水体清亮、驳岸整齐,河边木栏雕砌,每隔几百米都有一座精巧的风雨廊桥,既方便了村民出行,更是一道亮丽风景。
8.6公里环村绿道,将田野、驿站、河道、湖泊、村庄等连为一体,为村民游客提供了一条健身赏景生态大道。记者徜徉其中,路旁草木通幽、飞花乱走,不时有游客骑行从身边掠过,木质驿站古意盎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几名游客正坐在门前休憩闲聊、笑声如铃。
走进村里,蜿蜒的沥青路直通家家户户,标线清晰,道路和两旁房屋之间的狭窄空间也没闲置,村民都用整齐划一的小栅栏给围了起来,除掉杂草,种上瓜果蔬菜,“平时摘点葱头蒜脑什么的很方便,看着也漂亮。”村民唐昌来对记者说。
以往不受待见的丘陵岗坡地,二十年前的产业路径选择,无意间却绘就了今天的动人风景。如今,西冯村绿化率近93%,走到村边的茅山湖堤坝上,放眼望去,一片片草坪宛如绿毯平铺在田地里,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其间白鹭憩息翱翔,远处碧波万顷、随风荡漾,让人觉得如行画中。
据了解,西冯村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水美乡村”“江苏省生态村”等荣誉30多个。“人居环境美”,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已经变为生动现实。
当过兵的李治顺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结,爱好文艺活动,他认为,“村子的发展,说到底还是靠人的精气神,通过创建文明村,让村民文明村风好,既是发展的根本保障,更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记者看到,2.4万平方米的乡风明德文化墙,全面覆盖村里各个角落,用一幅幅漫画、一个个故事、一句句良言,生动活泼地传播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等内容;“二十四孝”文化广场,四周环绕着图文解说和善行义举榜,吸引着村民驻足品赏;一旁的“农家书屋”书籍丰富,几位村民正在翻阅。
公益慈善活动既是衡量区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涵养文明的有效方法。据了解,西冯村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村级慈善救助站,村民自发募集善款救助困难户,在邻里守望中滋养优良乡风;成立了村志愿者队伍,42名志愿者常态化从事村内卫生保洁、帮助贫困儿童、慰问孤寡老人等服务。
西冯村,从“富口袋”到“富脑袋”、从“有颜值”到“有气质”,一路蝶变、“众美”动人。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发改经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