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汤山阜庄“撂荒地”变“聚宝盆”
秋冬时节的汤山街道阜庄社区天朗气清,金黄色的稻田连成片,秋风吹过,荡起层层稻浪,一派田园风光,美不胜收。“万物土中生,寸土如寸金”,如今在江宁汤山阜庄村民眼中,这句话已成了真实写照。在前期土地综合整治中,社区把生态理念融入到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中,建成了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建设项目区,这里种出来的大米卖到了12元/斤,几乎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村民的钱袋子也跟着鼓了起来。
“没想到这地里还真能长出金娃娃。”今年51岁的陈道平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告诉笔者,以前这里田地杂乱无章,有不少都被弃耕抛荒。“种田苦、收入少,年轻人吃不了这份苦,都到外面打工挣钱去了,留守的老人又无力耕种,‘口粮田’成了‘撂荒地’。”针对这一情况,阜庄社区对田、水、路、林等进行综合整治,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升至四等,实现了“路成网、田成方、沟相连、渠相通”。
土地经过综合整治后,这里的耕地成了农业大户眼中的“香饽饽”。南京太和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运东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了400余亩耕地,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把生态理念融入农业种植。笔者看到,他的稻田和别处不一样,稻田四周挖出了50多公分深的水渠。“这是生态养殖沟,里面养了鱼虾。”李运东告诉笔者,水稻为鱼类提供氧气、遮阴和有机物质,鱼虾可以以田间的害虫为食,鱼粪成为水稻的肥料。“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在同一块地上获得种稻、养鱼的双重收益,还能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提高水稻的品质。”不仅如此,稻田不远处,还有一排生态沟渠和一片生态塘。稻田里的水流入生态沟渠进行净化,再排入生态河和生态湿地塘,经过净化池七级净化后,通过管道自流灌溉,基本实现了农业污染物的净零排放。而每片稻田中高高隆起的一排排田埂,种植着饲料桑、鸢尾等多种植物,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为害虫的天敌营造了生态栖息地,防治病虫害。因为绿色种植,这里出产的大米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亩均产量1100~1200斤,市场售价在12元/斤左右,亩均收益比一般稻田增加400%。
“没想到,种个地也有这么多花样,难怪人家能刨出金娃娃。”陈道平告诉笔者,合作社产量高,村子里的普通农户也跟着受益,现在不少在外面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在合作社当起了“职业农民”。“不仅学技术,还能挣工资。”陈道平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自己原本种田,一年只有两万元的收入。现在他可以得到两份收入。一份来自于土地流转的收入,“我家有3亩多地,每年按照700元每亩计算,一年可得到2000多元。”另一份则来自于在合作社的薪金收入,“每天工作8个小时,活很轻松,就是种植,有问题可以找技术员指导,每个月3000多元。”陈道平打趣道:“我们阜庄人,不出村也能致富哩!”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