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吕庄村:农村社区化 农民变市民

来源: 时间:2018-03-26 点击数: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小汽车一家一挂”。走进位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吕庄村,在这里已经难觅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所有的农民都已“洗脚进城”,住进安置小区,开上私家车,有的进企业上班,有的自己开店经商。

  55岁的刘月兰是土生土长的吕庄村人,2014年,她的承包地、农村房屋都被征收,她的身份也随之改变,从农民成为市民。刘月兰现在住在吕庄村专为失地农民建造的钵池小区内。在她装修一新的家中,记者看到,从客厅到房间、厨房、卫生间,装修得同城里人家没有一点差别,无线网、网络电视一应俱全。刘月兰说,“现在住得舒服、敞亮,最重要的是小区环境好,不像以前在农村夏天蚊子多,秋天毛毛虫多,也没有路灯,再也不过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了。”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环境刘月兰感慨道。更让她开心地是今年就年满55岁了,每个月还可以领“退休工资”了。

  “所有的失地农民进城后,女性满55周岁、男性满60周岁就能按时领取退休工资。”吕庄村村委会主任、支部副书记徐吉权介绍,所谓的“退休工资”其实是针对失地农民进城后老有所养而推出的“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男性最迟从45周岁、女性从40周岁开始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再加上政府代为缴纳的,交满15年后就可以每月领取最低600多元的养老金,而且养老金还将逐年增加。

  与刘月兰一样,67岁的老党员严育会家也是101平米,三室两厅,他戏称这是“三代房”,他与老伴住一间,儿子、儿媳住一间,孙子一间。最让老人开心的是,他现在每月能领到900多元“退休工资”,生病有新农合报销。买菜,小区有两个菜场;出行,有公交、有轨电车,家里还有私家车,“现在过的生活真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

  在小区里,随便逛逛,就会发现不到500米就会有个小花园,小区里居民或围坐在一起“掼蛋”,或闲聊。在小区西门,一群大爷大妈正在听淮剧,58岁的小区居民钱秀琴听得很是入迷。她说,以前在农村想听戏,也就是逢年过节才有机会,现在小区有一支老年夕阳红歌舞队,家门口就能免费听淮剧。

  农民离开了土地,年轻人靠什么过日子?“就业方向有社区保洁、保安、保绿、餐厅服务等工作,依托国有资产(福州路门面房)的资源,政府配套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 3500平方米的门面房被我村村民抢租一空,主要经营婴儿游泳馆、家电销售维修、粮油百货、洗浴、足疗、美发、酒店以及被服加工等工商业项目。”徐吉权说,这样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而且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也撬动了村民增收的新渠道,充分实现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新业态,去年共实现各项村级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