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扎实推进三资监管专项治理
2017年以来,吴江对照苏州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迅速出台配套文件,狠抓“三资”管理八大工作,围绕“时间进一步提速、重点进一步聚焦、措施进一步细化、亮点进一步汇集”的工作要求,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吴江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
一、打造“江村通”品牌,实现信息化双频共振。
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式的集成化、信息化改造,创新打造“江村通”农村现代化管理体系,先后运行“江村通”村级资金监管系统、村务公开及“e阳光”微信查询系统,通过“双平台”高效整合工作、监管、公开三大职能。一是打通资金监管建“环链”。2016年底,“江村通”村级资金监管系统率先在平望镇完成试点运行,系统建设突出“顶层设计、统一流程、数据互通”特色,实现了区镇村三级联动和银企村线上支付。2017年上半年,我办采取“先试点、再培训、全面推”的工作方针,8个镇(区)排好队逐个培训辅导上线,确保系统启用后的农村资金安全,实现了全区范围内村级资金管理平台的统一整合。二是打造阳光村务建“名片”。2017年6月,正式启动“e阳光”微信公众号建设,调研形成《阳光三资微信公众号建设方案》,由吴江农商行组织核心力量统一开发“江村通”微信公众号,集成全区所有行政村与在册农户,打造农村“一站式公开”品牌公众号。8月份率先在震泽镇齐心村、曹村试点运行,9月底完成所有行政村的村情风貌、村务党务、财务报表以及重大事项的全公开,11月份正式上线“江村通·e阳光”农户查询系统,集中录入农户信息16.78万户、涉及54.44万人次,实现了农户分配的实时可查询。
二、推进“非现金”结算,实现精准化留痕管理。
全面推进农村支付体系迈入“去现金化”时代,打破过去现金支付带来的管理死角和监督缺位,依托“江村通”资金系统联通吴江农村商业银行的数据互通优势,着力打造“双卡一账户”精准匹配现代化支付体系。一是严格执行单一账户管理。为了加强对村集体资金的高效管理,全面实行“一村一账户”单一通道归口管理,每个行政村绑定唯一基本账户,彻底取消村级多余账户,唯一账户与“江村通”村级资金监管系统精确匹配,彻底实现“只要开支、必进系统”。二是建章立制推进双卡支付。出台《关于全面实行村级资金非现金结算的通知》(吴委农〔2017〕36号),全面取消除救灾、救急、救助及走访慰问以外的现金支付,按照“个人启用市民卡、集体发行村务卡”的形式,个人发放一律打入市民卡,村集体开支参照公务卡模式发放村务卡,全年累计发行1024张村务卡(村均4张以上),通过村务卡“先刷”、银行授信“设限”、主管部门“再审”、集体账户“后补”四道关卡彻底规范了资金使用。三是全程留痕实现末梢管控。取消了村级现金收支方式,使得每一笔村级资金都可以追根溯源、掌握去向,打破过去“止于现金”的监管壁垒。资金使用原始凭证全部拍照上传系统平台,每一笔资金收支都有凭证、有记录、有签名,充分保证了村级集体资金的安全性。
三、引入“第三方”机构,实现独立化财务监管。
全面建立村级财务“第三方”监管体系,以镇为单位统一购买第三方代理记账服务,由第三方派驻人员独立开展村级账务处理,镇农经部门承担业务指导和管理监督职责,通过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实现民主监管的职能回归。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率先完成试点任务,7月21日在中国吴江网站发布了《关于盛泽镇招聘村集体财务代理记账服务公司的公告》,7月28日完成“第三方”事务所的招投标工作,恒远会计服务有限公司从8月1日起正式进驻开展代理记账服务。8月,结合吴江高新区(盛泽镇)试点的相关经验,正式下发《关于加快实施村级财务委托第三方代理服务的通知》(吴委农〔2017〕37号),规范代理主体、约定权利义务、明确代管要求,七都镇、震泽镇、平望镇、桃源镇、吴江开发区、汾湖高新区和太湖新城七个板块先后完成公开招投标工作并于9月办完交接手续,10月起正式开始全面代理记账。至此,全区村级财务“第三方”代管工作完成全覆盖,8个镇共进驻“第三方”代管人员41名(镇均约5人),全面监管村级财务账务处理。
四、开展“摸家底”工作,实现高效化清产核资。
农村发展靠“家底”,“家底”殷实靠资产,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血液,及时的清理核查,确保农村“供血”健康充足,是发展提速、提效的重要前提。一是不疏不漏,逐一清理。区镇两级分别成立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工作领导小组,农办、纪委、财政、国土等相关部门协同开展工作,权责分明、通力合作。全区先后于9月开展两期清产核资工作培训,明确目标任务、方式方法,确保清产核资工作质量。全年完成18个村和1个镇的清产核资工作,第一阶段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全区范围的全面清产核资工作也已经陆续启动,四家中标会计师事务所组建多个工作小组在8个镇(区)同步开展。二是不折不扣,标准统一。出台《关于印发<吴江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吴办发〔2017〕55号),严格执行统一的工作标准,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资产编码、统一工作规程、统一操作步骤、统一账务处理、统一分析报告、统一数据平台。通过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测绘公司等专业机构的协同作业,实现清产核资工作的品质统一和公允真实。三是不避不遮,务实发力。严格执行清产核资的工作纪律,谨慎处理清产核资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联动协调机制,坚持“尊重历史、兼顾现实、保障权益”的原则,对共性问题集中会商,对个性问题单独讨论,对历史问题追根溯源,对复杂问题深入解剖,真真实实地把村级“家底”摸清楚、摸明白、摸透彻。
五、推动“全上线”模式,实现公开化产权交易。
全面推进农村产权交易的信息化升级,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实现“线上”交易与公开,实现农权交易应进尽进、上下联通、阳光交易,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有效防范农村集体“三资”的流失。一是建机构、配人员,专业化推进。5月25日,《苏州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吴江分中心建设方案》经十三届区委第19次常委会审议通过。6月28日,吴江分中心正式成立,以有限责任公司为组织形式,注册资本为500万元,由东方国有资本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出资95%控股,苏州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出资5%参股。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部、交易业务部、信息技术部、风险控制部等5个职能部门,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办事窗口及交易大厅,实现农村产权交易的硬件配套和专业保障。二是立机制、定标准,规范化运行。参照苏州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管理模式,迅速构建吴江分中心管理体系,制定出台《吴江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吴办发〔2017〕77号),界定了交易产品、明确了部门职责、规范了交易程序、构建了监督机制,通过省、市两个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的信息发布、组织交易、资金结算等功能,为农村产权交易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工作保障。三是上平台、全公开,透明化交易。引导推进8个镇(区)迅速成立镇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了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自9月12日分中心正式启动运营以来,逐步推进所有行政村将到期资产纳入省市两级平台透明化交易,年度内在省平台上已成功交易116笔,成交金额1626万元,在苏州平台上已累计发布交易信息863条,已成功交易595笔,成交金额达到3466万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