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石塘:“五部曲”奏响富民强村梦

来源: 时间:2018-03-29 点击数:

    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地处苏皖交界地区,面积约5.9平方公里,人口约1200人,党员53名,农家乐经营户150余家。近年来,石塘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致富路,奏响了富民强村“五部曲”,逐步实现了“集体的钱袋、村民的口袋”双丰收,成为远近闻名的田园乡村旅游区。石塘村先后荣获“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奖”等多项国家荣誉,近期又被评为首批“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一、奏响“集体曲”,不断提高组织程度。石塘村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结合村情、民情及产业业态,石塘村先后成立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富余房屋资产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和餐饮协会、旅游协会等7个合作组织,入社社员近900人,实现了由“分散式”经营向“联合式”经营转变。尤其是2015年成立富余房屋资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年老体弱等无法从事农家乐等经营业态的28户农户及相关余房屋折合成资产入股,由村集体运营,所得收益进行分红,真正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村百姓”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奏响“资源曲”,持续催生绿色经济。石塘村充分运用山灵水美优质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农旅结合”乡村旅游经济,鼓励引导村民利用住房,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三产服务业,不断放大生态富民效应。石塘村成立了农家乐协会,民主推荐选举产生会长,就价格、服务理念、餐饮卫生与食品安全等方面协商达成一致,并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全方位指导培训。目前,石塘村有创业农户150余户,村民人均纯收入五年翻了四倍。此外,茶叶销售收入也成为了石塘村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在社区夜合山茶叶合作社带动下,动员村民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制作、包装、销售,创立品牌,茶叶由过去的卖不出去到现在的供不应求,价格也从过去的几百元一斤到现在的一千多元一斤,年总产值1000万元,平均亩产值达到12000元,石塘村特产茶叶夜合山碧螺春连续7年获得南京市茶叶评比金奖,成为市名牌农产品。同时,借助丘陵山区地理优势培育“万亩竹林”,依托石塘村乡村旅游市场,不断提升竹笋、竹工艺产品等农副产品附加值,真正催生了绿色经济富农效应。
    三、奏响“网络曲”,不断提升电商水平。石塘村抢抓机遇、借力网络、创富为民,把电商模式与富民有机结合,有效承接石塘互联网小镇建设“红利”。 2015年6月,成立了全市首个美丽乡村电商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心内,设立产品展示区、电商培训区、电商孵化区、便民服务区四个区域,通过赶超网淘宝店铺、社区门户网站等,将农副产品、农家乐及民宿抵用劵“上架”,为游客提供网上预订服务,实现旅游产品“线下+线上”同步销售,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品牌。同时,拓宽农副产品经营渠道,培训农家乐经营户进行电子商务操作,为村民提供水、电、气缴纳等便民服务,让信息科技走入村民家中,真正解决了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全村150余户经营户全部进入社区电商平台,实现全覆盖。其中电子商务网上销售额占全村旅游收入额的42%,电子商务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对农民增收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奏响“惠民曲”,有效实施精准脱贫。积极实践探索,把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社区成立大学生村官党支部,依托街道提供的平台,带领街道24名大学生村官在石塘商业街集体创业,开设了旅行社、米酒坊、乡村酒吧、竹器店、青年旅舍、江宁区土特产总汇等店铺,充分挖掘村里的文化特色,进行统一的包装、运行、销售,年收入达到50多万元。主动与一些帮扶单位对接合作,在村里建成南京市第一家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营地,成功入选南京市2014年50项惠民设施,2014年12月26日,来自全国15个省份250余名教育专家齐聚石塘,举办国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现场会。现在,全区每个周一到周五有300多名学生到石塘村进行拓展训练,每个周末和寒暑假会有一些公司团体来拓展集会,有效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我们还充分利用互联网会议中心、田园e站、乡村酒店等平台,做大做强旅游会务经济。经统计,2016年底石塘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已达到了360多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7倍。
    近年来,石塘村集体和村民的口袋都“鼓起来”了,但是还有26户老弱和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石塘村本着“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充分利用物业公司的就业岗位、田园e站的经营项目、爱心公益自助售货机等方式对贫困户进行点对点的精准帮扶。利用田园e站来搭建菜地认种平台,这里的菜地每平方米120元租给城里人来认种,由本村村民负责日常打理,这样一亩地的收入能达到五六万,村里把这些收益好的土地分给这些困难家庭。另外村里把景区里布置的每一台自助售货机都分给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每一台售货机都是一个创业点,只要教会他们简单的基本操作,便可以自己经营了。通过这些举措让每个困难家庭增收1—2万元,切实担起共同富裕的责任。同时,村里出资为村民统筹缴纳合作医疗保险,55岁以上村民每月领取80—12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孩子们可以领到助学金和奖学金。每年大年初一,村里为老年人进行集体大拜年,发放长寿金等等,让村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五、奏响“治理曲”,不断探索社会治理创新。“富口袋必须要先富脑袋”,如果观念不改变,富也很难长久。在社区治理上实践中,必须让村民实现自我治理,不断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建构群众参与机制,重新让村民在自我治理当中寻找新的生活意义和社群关系,让村民通过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营造复原村庄的生机,激发乡村活力,切实让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构建起全民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新格局。建设公共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集中联合办公,确保统一形象、统一标识、亮牌上岗。在一站式服务大厅中设立党员服务站,将村民对党员干部的服务满意度纳入年度考核,敦促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实施“首问负责制”,做好来人来访登记记录。对待办事群众,首先接受咨询的工作人员负责答疑、办理,能够当场解决的,立即给予解决;不属于自己分管范围的,负责联系相关工作人员给予办理;暂时不能解决的,向村民解释清楚,并留下当事人联系方式,事后想办法给予解决。切实做到“进一个门,找一扇窗,办所有事”,避免让村民跑“冤枉路”。主动适应现代社区治理理念的发展动向,联合区广播电视台和区广电网络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搭建了以云媒体数字电视为载体的美丽江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开设了石塘频道。让广大村民足不出户、坐在家中即可通过多媒体了解社区的党务、村务、财务信息及各类便民活动信息等。不仅实现了便民信息的及时传播,而且方便村民参与民主监督,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议政”。以自然村为单位,设置5个三级网格片区,并制定定期走访、上门服务、民主座谈、信息维护、联系卡、工作汇报、考核等工作制度,并结合 “大走访”活动调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积极性。按照一户一档原则,为村庄内的所有村民建立档案。通过社工上门走访的方式,将每家每户的人口、工作、健康等信息全部录入到电脑系统,并根据每户的健康和工作收入将其分为富裕户、一般家庭户、困难家庭户。在后续服务中,对一般家庭户会提供创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对困难家庭户特别是因病致困的家庭,社工会联合社区把村内的自助贩卖机和田园e站的土地优先给他们经营分管,并实行跟踪服务,以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做到不让一个村民掉队,让所有村民都能共享美丽乡村发展成果。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