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处置面临的突出困难及对策建议

来源: 时间:2018-04-02 点击数: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兴化市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263”专项行动、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中取得积极进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废旧物资、电子垃圾、建筑垃圾、有害垃圾、医疗垃圾等各类垃圾量日益增加,城乡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垃圾治理已经刻不容缓。推进垃圾分类与处理,是保护资源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未来兴化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城乡垃圾分类处置面临诸多突出困难,如何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制度、处理日益增长的垃圾量,已成为新时代兴化农业大市的迫切任务。
    一、城乡垃圾分类处置面临的突出困难
    1、垃圾概念及分类标准不清,统一宣传引导难。兴化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例大。国际通行的垃圾概念,垃圾是对所有城乡固废的统称,而我国垃圾特指生活垃圾,不包括废旧物资、电子垃圾、建筑垃圾、有害垃圾、医疗垃圾等。实际上,生活垃圾仅占城乡固废的一小部分。现在绝大多数社区居民楼生活垃圾,习惯在每栋楼下放一个简易垃圾桶,而没有统一的四个分类垃圾桶设置(分别是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它垃圾、有害垃圾)。绝大多数社区也没有统一的三个分类垃圾桶设置(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废旧电池等)进行垃圾分类。特别是在社区很缺少垃圾分类宣传标语,难以引导居民把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从源头上进行分类投放。而且垃圾概念的内涵是动态变化的,总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2、垃圾数量巨大,财政支出难。在城镇化过程中,装修房屋形成的水泥、砖瓦、碎石、旧门窗等建筑垃圾激增,市民丢弃的旧橱柜、旧沙发等大件垃圾因为体积庞大,不易打包和运输,给环卫部门的清运处置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都会造成很多环境污染隐患。城区、街道、乡镇、村庄、社区、工厂、学校等单位的餐厨等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量巨大,城市新生的外卖、电子、医疗等有害垃圾骤增,如此等等的废品类垃圾、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垃圾数量巨大,给拉圾分类收集、存放、运输、处理都会带来巨大费用,财政支出负担重。
    3、居民参与程度低,垃圾分类推广普及难。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分类投放垃圾的意识,大多数城镇居民对垃圾分类也一知半解,参与度都不高。推行垃圾分类,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垃圾分类到底怎么分。废旧的玻璃瓶是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每天倒掉的多余饭菜是什么垃圾?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倒了一大片。现在,很多居民根本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大多数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低,垃圾分类习惯差,因此,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有待提高。如何让居民理解支持并主动参与垃圾分类难,让居民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转变的推广普及更难,让居民养成一惯的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最难。
    4、投入垃圾分类处置的软件、硬件及配套设施难。推进工作的软件管理环节薄弱,无论是城区街头配置的分类垃圾桶,还是部分试点小区的新型垃圾收集箱,虽然硬件设施正在逐步到位,但作为软件的后续跟踪监督管理还远远未跟上,没有垃圾分类处置信息化管理平台,更没有垃圾分类处置物联网等。垃圾中转、收集、处理等后续配套不到位,即使部分居民投放时分类了,但转运时又混合运输,出现“先分后混”的尴尬局面,垃圾资源回收无序,主要靠社会拾荒者来维系,“静脉产业”培育不够,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缺乏。
    5、垃圾资源化合理循环利用难。据了解,目前兴化市城乡人均日产垃圾量约为0.8—1千克,日产生活垃圾量约为1422吨,每年排放生活垃圾总量近52万吨,另外每年还有近300万吨作物秸秆被埋草还田或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大部分被填埋,部分被焚烧,只有少量被回收后资源化利用。实际上,生活垃圾填埋了,不仅填埋场已不堪重负,而且还将产生地下污染;生活垃圾烧掉了,由于垃圾未分类,焚烧后也将产生异味甚至有毒气体。其实,垃圾并非无用,仅仅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是“城市矿山”,是“静脉产业”。而发达国家通过垃圾分类收集,不仅实现了垃圾大大减量,更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二、城乡垃圾分类处置对策建议
    1、制定法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垃圾概念及分类标准应及早与国际接轨,以法规文件方式统一垃圾概念及垃圾分类标准,促进垃圾分类处置科学化势在必行。在垃圾分类市场体系建设中,应统一概念,统一管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有利于政府监管;垃圾分类必须建立一套责职明晰的管理体系,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让垃圾分类有法可依,依靠法律的强制约束力,推动城乡垃圾分类工作。制定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等相关行政规章,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各环节的有效监管,加快研究通过经济手段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的收费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从量收费。今年国家正在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修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兴化应结合农业大市实际,抓紧制订和实施有关农村环境保护法规、规章、标准。
    2、健全机制。目前,废物回收现状存在生产者、消费者、政府三者权责不明的问题,同时废物回收市场亟待规范。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网与废旧物资网“两网融合”,尽快将废旧物资回收纳入垃圾分类体系;建立健全兴化特点的垃圾收运处理技术体系;建立适合兴化垃圾特点和适应末端处理模式的垃圾分类方式;构建与兴化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垃圾分类模式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责任边界,把垃圾分类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以市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模式。市政府在垃圾分类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民众是垃圾分类体系的参与者,是实现垃圾分类模式再造的基础,应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其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全民参与垃圾分类。
    3、加大宣传。积极调动环保专业机构、专家、环保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建立“绿色课堂”、“绿色讲座”,发放生态消费指南,普及环保知识。制定并开展具有各个社区特色的绿色环保活动。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等主流媒体,采用图片、宣传小册子和电子屏等形式,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使民众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全社会积极参与,使市民进行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以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为突破口,以党员干部为宣传先锋,广泛建立宣传示范社区,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工作。
    4、示范规划。乡镇、街道可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多个小区进行试点示范工作,逐步建立规范的回收站和垃圾分类处置中心,加快垃圾分类处理示范工程建设规划。社区回收站可由社区物业或居委会负责管理,建立现代社区的垃圾经营和回收服务功能,使垃圾回收成为其创收的途径,对居民可实行计分奖励制度,按垃圾分类处理量达到一定标准时,采用实物(如日常用品)给予奖励,贴补消费者卫生保洁的费用。新建小区更是要合理规化建设垃圾回收站,环卫管理部门应对新建楼盘、小区在报建时实行审批和验收的强制性审批制度,强化新型社区的综合功能。
    5、增改设施。增加垃圾分类收集的垃圾桶(箱)设施投入,城乡垃圾桶分别设置可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别。逐步改进传统垃圾桶(箱),对玻璃、废纸、塑料和金属类包装垃圾、电池灯泡(电子垃圾)等特殊的垃圾,应尽量采用分离留存的方式,以便回收,植物垃圾和生活垃圾(如煤灰、菜叶等)应采用就地掩埋的方法处理。城乡新设垃圾中转站,合理选择地点,完善功能。在每天产生30吨垃圾的街道、乡镇设置1个中转站,每天产生多个30吨垃圾的城区、街道、乡镇设置多个中转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回收难的问题。对一些体积大的垃圾,应该增加大型机械设备投入,压缩后进行储运。适当增加垃圾清理配套机械,减轻环保人员劳动强度,提高环保工作效率。新添分隔式垃圾回收车应选择适合本市实际,老式垃圾回收车应进行分隔式改造,以保障方便分类装载垃圾。
    6、完善配套。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在兴化有利位置加快建设投产1处标准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置设施全覆盖。全面整治不符合环保标准和达到使用年限的垃圾处理设施,逐步对服务期满的垃圾填埋场进行规范化封场与生态恢复。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7、突出重点。重点区域垃圾强化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业园区要专门设置废弃电子产品推放场,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采取积极扶植垃圾回收利用的下游产业,消化和充分利用电子垃圾资源,减少二次污染,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工厂及规模养殖户产前、产中、产后的大量垃圾采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单独科学处置应对。强化城区、乡镇农贸市场的管理力度,完善农贸市场管理体系,加大农贸市场向超市模式转化的步伐。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重点实施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
    8、常态监管。设立以市政府牵头,环卫、城管、环保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垃圾分类处理领导小组。市政府部门要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部署环保工作,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做到组织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应明确环保工作人员,把环保工作落到实处。乡镇(街道)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乡镇(街道)、村组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常态化、规范化监管。狠抓工作落实。加强
日常监督检查,实施年度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垃圾 分类收集作为单位先进评比的硬性条件,加大对这项工作的强制执行力。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