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黄花塘革命老区点穴式扶贫成效显
近年来,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点穴式”重点帮扶单位的黄花塘镇,坚持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局,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做实文章,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全镇改革发展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百姓幸福感。长期以来,位于革命老区的黄花塘受历史和地理等传统原因的限制,严重制约着镇域经济的发展,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久居全县平均水平以下。自十三五以来,镇党委和政府从解决群众诉求出发,以增强百姓福祉为根本任务,在水利、公路、住房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向上争取资金,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立足交通先行,省扶贫办和省交通厅帮助修建的总投资5600万元的黄高路项目,全长12.3公里,已建成试通车,不仅方便耿公等7个村(居)出行,同时也解决了天邦股份和温氏集团等企业生产运输难问的题。
二是做好产业提档,占地约3000亩的核心区由镇政府、农机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投资建设,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形成“农业+旅游”的促和式发展,既能实现农业往三产服务业上的延伸,又能实现地域的收益带动,形成一二三产业的链条式发展的大产业体系。投资5亿元,占地390亩的新四军文化园运用体验、参与式的多种形式,再现新四军抗战史实的大型主题公园,包括新四军干部教育学院、抗战影视外景基地、青少年国防素质教育基地、拓展训练基地、抗日根据地和实景剧场等,形成了“北有八路军文化园,南有新四军文化园”的红色传统教育格局,预计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提供150个三产服务业岗位,解决老区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二、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土地效益值,推动革命老区大发展。实行“党建+扶贫”的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工作模式。按照省农科院为该镇编制的产业扶贫规划,借力农科院黄花塘博士工作服务站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生态龙虾、健康畜禽等特色农业。
一是推进虾稻共生,脱贫致富路齐奋进,以小河农业为代表的虾稻共生产业,采取与农户合作和与农场合作的主要运作方式,扶持低收入户试点,建好养殖基地,政府为低收入户提供2万元贴息贷款,利息由小河支付,其它投入由小河先垫资,回收产品再结账,低收入户可增收6~8万元户。为其他地区提供虾稻技术服务和指导,增加了合作农户经济收入,解决了近1000人的就业问题。
二是多种方式入股,村集体经济再发力,由瓦屋村两委组织发起,村“两委”干部投资10万元注册成立的瓦屋村德发中药材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根据省农业方面的专家意见,采取薄壳山核桃和野马追套种的种植模式,优化种植结构。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采取“一帮一,一带一”模式,动员吸引10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参加合作杜,按照股份给每个低收入户分红,让低收入户零风险、快脱贫,尝试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三是打造循环农业,资源高效环境好,引进投资5亿元的汉世伟循环农业,位于黄花塘镇张庵村,占地3000亩,坚持生态循环发展原则,以“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为宗旨,建设有机肥、农业基质生产中心,采用大型沼气发醇中心处理畜禽粪便,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实现农牧业全面发展,打造集种养、研发、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拉长、拉粗畜禽养殖的产业链,确保在全镇范围内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重点打造好一个核心区,四个农业示范区。
三、借力政策东风,夯实脱贫厚基础,实现增收致富美愿景。目前全镇共落实扶贫项目22个,总投资2.6亿元。其中,民生实事项目6个、基础设施项目13个、产业发展项目3个。529户2023名低收入人口和4个经济薄弱村达标脱贫。
一是有序推进宅基地退出,开展黄花塘镇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工作,通过宣传走访和统计排查,全镇符合宅基地有偿退出条件可享受安置补偿的共7872户,共涉及宅基地约15000亩,给予经济补偿或住房安置。盘活闲置土地,整合分散的家庭住房,实现农户和村集体双增收,双致富。
二是合理用好红色资源,结合现有村落地址,以新四军精神为建设核心,以新型高效农业生产为产业导向,建设包括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红色文化主题乐园、铁军博物馆酒店、农业公园、农业科研总部、农企总部,总部配套社区、滨水生态运动公园和农田大地艺术等项目的铁军小镇,规划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将具有特色的项目进行创意整合,环境优化、特色设计,优势提升,形成八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功能融合的庄园。
三是土地平整全配套,省国土厅支持黄花塘镇实施土地整理,在黄花塘革命老区实施的“国土项目区土地平整”扶贫项目,总面积1008公顷,桥、涵、闸、站全面配套,显著改善现有田块的季散状态和不合理农田布局,建成集中连片、田块规整,土质优良,使得农业生产机械化操作性增强,基础设施功能完善,惠及常庄村等11个村(居)、60个村民小组、1.8万人。
这一系列的工作使得今日的黄花塘由“不见经传”变为“家喻户晓”,由“冷馒头”变成“香饽饽”,各项工作走上快车道。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