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董浜镇开展系统性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工作
今年年初,董浜镇作为常熟市先行试点镇之一,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以智林村钟家巷自然村为试点,开展系统性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一、基本情况
董浜镇智林村钟家巷自然村,位于苏嘉杭高速以北,共有31组、34组、41组、42组四个村民小组,农户50户,其中有党员6户,村两委干部2户。目前建设进展情况:生活污水接管率达30%,河道清淤、坡岸整治工作已完成,进村主要道路、桥梁拓宽、公厕改造完工率达50%,村庄用地优化和宅基定位工作基本完成,村庄内部入户巷道、弄堂道路硬化、宅基周边绿化种植、菜园地规范种植、宅前屋后整治完工率达30%,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确保统筹推进。为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董浜镇制定了《董浜镇智林村钟家巷系统性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工作方案》,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镇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村庄环境整治的综合协调推进工作;分别设立了宣传动员组、组织管理组、基础设施组、环境整治组、民主监督组等5个工作组,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协调处理整治工作过程中的各项事务,确保具体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智林村委会同步成立了钟家巷系统性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小组,成员由村民组长和村组户代表组成,统一联动,协调推进,全力抓落实、促创建。
2.坚持因地制宜,强调分类实施。在不破坏现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实施项目避免出现过多的硬化,尽量保留宅前屋后的自种区,还原乡村风貌和乡土气息。具体做法主要如下:一是根据村庄形态和村庄布局规划要求确定主要道路、桥梁等主要工程的实施方案,并提交户代表会议进行确认;二是对于村庄内部入户巷道、弄堂的施工改造实行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农户废弃的建筑材料,农户可选择自行实施或由村委会提供2-3家有资质的单位由村民进行选择,工程结束后,由第三方审计单位核实工程量和质量,村委会召集会议讨论对农户的补贴标准;三是宅前宅后提倡多种植花草、蔬菜,慎用混凝土硬化。
3.注重民主参与,加强民主监督。成立领导小组、村民监督小组、民主议事小组、临时党小组等4个小组,对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村民宅基定位等事宜进行协商。在方案实施前,经临时党小组、民主议事小组讨论取得一致后,组织召开户代表会议讨论确定最终方案;实施过程中,民主监督小组充分发挥职能,对工程的进度、质量进行实时监督,并协调处理整治过程中的各项事务,特别是在村民宅前屋后、自种地等存在权属争议时,积极协调解决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减少创建阻力;实施完成后再实行“村内划区、农户包干”制度,由村民自行负责宅前屋后等包干区的日常环境卫生。
4.突出党建融合,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由镇机关、村委会党员干部和乡贤主动带头,在项目实施、认领包干区域、巷道弄堂、宅前宅后整治和拆除违章等方面率先垂范,树立好标杆。利用微信、电子屏、公示栏等各类阵地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最大限度的激发群众参加村庄环境整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下步打算
按照“设施配套、多元投入、创新机制、综合施策、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总体目标,结合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以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土地综合利用及村庄环境提升为重点,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实现村庄环境整治新提升。一是突出任务抓进度。紧盯下阶段实施重点和剩余工作量,针对生活污水处理等进度较慢的项目列出进度表,做到时间倒排、任务倒逼,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项落实到位。二是强化责任抓落实。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对任务重、问题多、进度慢的实施项目要亲自督促,强力推动。三是立足长效抓共治。积极鼓励和引导村民开展“共议、共建、共管”活动,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实际的管理机制。避免出现“保姆式”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方式,探索建立村民参与长效管理的考核奖惩机制,对农户包干区域通过月度考核留痕、年度综合评定,建立给予实物或分红挂钩奖惩制度,防止出现乱堆放、乱侵占等现象回潮,真正实现村庄环境整治自治共治、常态长效。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