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草“长”出草坪大产业

来源: 时间:2018-07-20 点击数:

    这里,是一片承载着千年繁衍生息的黄土丘陵,数百年来几乎是一处不毛之地,如果非要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穷”。
    而在20年后的今天,这里却是“村美民富、黄土成金”。一个曾经因“穷”而闻名的西冯村,靠小小的草坪赢得了第一桶金,把山变绿、把水变清,把穷变富,把黄土变成了金。
    云层压低,酝酿着一场大雨,空气中弥漫着的青草芳香扑面而来。采访当天,在句容后白镇西冯村,萋萋草地中一派勃勃生机,几名“赶收”的村民像往常一样,熟练地将一块块草坪铲起,数块一摞,用麻绳扎好,往卡车上搬。正是这样一块块不起眼的草坪,带动了句容当地万名农民从事草坪种植销售,开创了农民创业的“众人模式”。
    西冯村党总支书记李治顺介绍,他们已经申请了西冯草坪国家地理标志。去年,西冯村花草木销售达到1.8亿元,西冯村的草坪北到北京奥运会,南到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最远销到新加坡。
    草坪于西冯村而言,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功臣”。20年间,西冯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负债到富余,村民的生活从入不敷出到腰包鼓鼓,这一切都要归功于18年前西冯村领导班子的一个决定——“去粮种草”。
    西冯村全村总面积12.8平方公里,5000多亩耕地,农户563户,人口2100多人。虽在5A级风景名胜区茅山脚下,却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为了生计,凡有点能耐的村民都远飞他乡,而留守着这块黄土地的人,把勤劳的汗水年复一年的深深融入这片荒芜的黄土地上。
    “北大荒”的一无所有,让西冯人懂得了穷则思变的生存法则。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变?路又在何方呢?李治顺回忆说:“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先是请了农业专家来西冯现场调研,看看我们的岗坡地适合种什么;其次我们把党员和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带出去参观学习,寻找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最终西冯村决定发展草坪。
    思路是有了,但是却没能得到村民的认可。在上世纪90年代,老百姓还缴纳着农业税的情况下,不种粮食改种草,还指望着能靠它脱贫致富,这在大家看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村民唐怀棋回忆说:“那时候,大家就问了书记一句话,粮食卖不出去可以吃,草能吃吗?!”
    村民不愿意尝试,那村干部就带头干。在李治顺的带领下,西冯村所有的村干部率先铲掉了粮食、种起了草坪,在种植的第一年草坪就产生了经济效益。2003年,西冯村还成立了句容首家花草木专业合作社,计划以合作社为依托,带领村民走发展之路。
    可即便这样,村民心里担忧也没彻底消除,当时西冯村还没有一条像样的石子路,草坪种出来,运输是个大麻烦。这时候,书记李治顺站出来说:“只要你们种,你们种到哪里,我们把路修到哪里,不仅如此,我们村里和大家签订包销合同,卖不掉,村里收。”
    2003年,全村15%的村民加入和花草木专业合作社,开始种草坪;到了2007年,就有80%的村民陆续加入了合作社,截止目前,98%以上的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西冯村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无粮村。
    如今,西冯村的草坪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草坪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仅让西冯村脱贫致富,还带动起周边8个村,4个乡镇的农户种植草坪苗木30000亩,筑起了一道村联村、户帮户的绿色长廊,向贫瘠的“北大荒”黄土地联手刨土淘金。
    昔日的“北大荒”地名犹在,但荒芜的黄土地上已经抹去了贫瘠的痕迹,一棵小草“长”出了草坪大产业,如今的西冯,已是青山绿水,换了新颜。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发改经信委)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