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且看汤墅实践
乡村振兴,既要“面子”“里子”一起抓,还要“面子”“里子”一起新。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汤墅村通过打好产业、民生和生态这三张牌,大力实施产业提升、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等措施,全面盘活要素资源,撬动了乡村振兴的活力杠杆,为探索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做出了汤墅实践。
打好“产业牌”,让群众持续增收。这些年来,汤墅村通过整合各类闲置资金,在不改变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折股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到多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实现农户和村集体 “资金变股金”。截至去年年末,龙头企业江苏洛凯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主板上市,其他60多家中小企业发展顺畅,村里每年可获股权分红约400万元,其中村组集体分红140万元、入股农民分红260多万元。
乡村振兴,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产业兴旺居于首位。汤墅村坚持“地权变股权”,积极推动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富民增收。5年前,村里率先成立汤墅农地股份合作社,将600多亩承包地折股量化,统一流转搞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农户每年每亩的保底收益按300斤至400斤的大米作价计算;同时,汤墅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立4年来,全村650户农户又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取合作社股权收益,每人每年按500元的个人股享有分红。
“打好了‘产业牌’,就等于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近年来,我村通过打造省内首个太湖湿地生态桑产业示范基地,实行‘禽—桑—鱼’循环种养,让群众能从村上的发展挣得了钱,合作社今年盈利在100万元以上,入股农户也实现多渠道增收,每年可获利60万元。”村党总支书记王建平说,汤墅村今年将通过做好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这“三块地”文章,保障和激活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经营权和使用权这“三项权益”。
打好“民生牌”,让群众得到实惠。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现在的汤墅村,明亮的路灯照亮全村,生活排污管网接通到户,优质长江水通到百姓家,管道天然气全镇最早接到锅灶前,健身广场、农村家宴服务中心等文化活动广场一应俱全。
近年来,汤墅村坚持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工作追求,在持续提升民生整体水平基础上,千方百计盘活存量资源,通过收购经营不善企业厂房、建造标准厂房的方式,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夯实百姓幸福生活基石。
如今,建成的年处理20万吨生活污水的堵墅污水处理设施,让村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新建的排涝站提高了区域防洪抗灾能力,更好地保护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农危桥相继改造,既方便了群众出行,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乡间彩虹”工程。同时,村庄环境长效管护通过引入“公司化”管理,整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百姓生产生活舒心。村民们无不感叹: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打好“文化牌”,让群众尽享硕果。乡村振兴的一项要义,在于文化,在于乡贤。近年来,汤墅村充分结合实际,加大文化活动场地和文化活动设施投入,通过文化活力增添乡村振兴动力。去年8月,丁庄、皇范两个广场的健身设施实施升级后,村民的活动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
为了记住乡愁、传承乡土文化,近年来,汤墅村利用闲置的小学建起了可容纳约50桌酒席的家宴服务中心,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传统聚餐场地、卫生、管理三大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百姓的认可和欢迎。2016年,汤墅村率先在全镇启动首部村庄《汤墅村志》修编,更是得到了村内成功人士的踊跃捐资。预计这部承载村落文化的文化典籍将于年内问世,便于村民更全面地了解家乡、传承先人留下的传统美德,这也是村企在招商引资中很有分量的馈赠礼品。
这些年来,汤墅村通过打好“文化牌”,凝聚了民心,增强了村民的乡土情结,并踊跃出以全国低碳生活创新明星家庭谈英华、谈稼农夫妇为代表的“热心肠”,积极投身乡村建设,让乡村之美有颜值更有气质。王建平表示,村里将探索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助推敬老爱老孝老文化深入人心,使孝道成为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凝合剂。
汤墅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探索,必将让这个村域面积仅有2.7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不足2500人的苏南小村实现惊艳蝶变,托起乡村群众的幸福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