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唤醒乡愁,设计扮靓乡村

来源: 时间:2018-12-06 点击数:

二度聚焦乡村,多个作品现场签约

坐拥“中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江苏省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的横溪街道石塘人家,继去年成功举办第四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决赛后,今年再次承办大赛决赛。白墙黛瓦的农舍、连绵葱翠的竹林……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土风情让众多参赛选手身处其中,也激发了大家创意设计的激情。

记者在现场获悉,“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是“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重要专题赛事,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举办,自2014年起已成功举办过四届,累积参赛人才超1.6万,提交作品逾4000项。随着赛事推进,“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已成为专业性强、个性鲜明、成果丰硕的品牌专项赛事。

延续了去年大赛“田园乡村”的主题,本次大赛再次聚焦乡村,围绕“新时代、新乡村、新生活”,以“宜居乡村·我们的家园”为题,对农房、乡村公共建筑及村庄环境等进行创意设计,旨在通过设计给乡村注入文化元素、发挥创意力量、激活乡村价值,回应乡村居民拥有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共同推动营建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宜居家园。

“这既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也是对设计下乡的引导践行。”省住建厅厅长周岚在上午学生组决赛后向记者介绍,经过五届努力,紫金奖吸引力越来越强,吸引了国内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湾地区以及英、美、韩等国家共计89个城市关注,收到有效作品1018项,同比增长22.2%。

10月28日-29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时匡领衔,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共30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1018项参赛方案进行了专业而细致的评审。经专业评审,10项职业组作品和9项学生组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一等奖”,入围5日的决赛,角逐“紫金奖”金、银、铜奖。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届作品对乡村的理解比上一届再提升,设计师在深入田野的基础上,拿出有针对性的设计。”周岚表示,入围决赛的作品,不仅有梦想有诗意,实践性也很强,在场住建部门专家们则披露,现场多个职业组获奖作品签约,更反映出这些优秀设计,从梦想照进现实,越来越多地得到基层乡村的欢迎,满足乡村发展的需求。

一个人的团队也精彩:

关怀留守儿童让新老建筑共存

此次决赛PK现场就在风景秀丽的江宁石塘村,不仅“考场”设在乡村,决赛评审中,除了业内专家外,还有乡村代表、村民来到现场。选手作品好不好,不再专家说了算,乡村百姓也有“拍砖”发言权。

9组作品中,除了聚焦乡村本身设计改善,不少将村民作为关注主体,为他们量身定做更宜居的生活环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筑系选手赵炜鹏带来的《乡村留守儿童日间照料中心——文汇中学旧址保护与更新设计》,虽最终未获大奖,却因“一个人的团队”,简洁大胆的设计和对弱势群体的聚焦,现场收获掌声无数。

作为入围决赛难得一见的单体建筑设计改造项目,赵炜鹏的方案独具匠心。作品以一条廊解决了原有空间的连接和分割,再加以剧院、茶室、书院等新格局的融入,让留守儿童有了阅读和嬉戏的新平台。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书记冷嘉伟教授点赞说,这一作品充分尊重历史场所的文化底蕴,设计构思独到,有机地将历史建筑融入重新建构的场地之中,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和节奏,使得新老建筑在历史场景中共生共存,相得益彰。

传承与坚守

金奖作品折射人们心中的文化田园

“从作品中不难看出学生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做了深入的前期调研,关注了乡村的现状问题、设施的活化利用,还特别关注到了个体,如留守儿童和老人等。”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陈雄作为专业评委,高度评价学生组作品。“乡村振兴需要‘度身定做’,需要沉下心深挖每个乡村不同特色,才能留住真正的乡愁。”对于乡村振兴,陈雄坚持因地制宜,要注意保留住不同地域、村落的特色。

设计承载梦想,创新铸就未来。经过上、下午两场激烈的现场作品陈述及答辩比拼,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渡-田-居——城郊融合视角下的钱家渡乡村振兴》和《多彩红安——红安华润希望小镇规划与建筑设计》,最终获得学生组金奖;《李巷三部曲》《昔蓝,惜蓝——南通二甲镇蓝染工艺的坚守》摘得职业组金奖,来自南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选手推介作品说,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通蓝印花布,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为了传承这门手艺,设计师在前期摸底调研后,通过项目设计展现城市居民对田园和传承艺术的渴求,实现市民的“文化田园”梦和“传承家园”梦。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