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滩上绘出小康图

来源: 时间:2018-08-03 点击数:

——记洪泽区西顺河镇张福河村原党总支书记刘长贵


    在美丽的洪泽湖北侧,有一个两面环水的小渔村,名叫张福河村。全村面积3.8平方公里,共186户571人,其中陆地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多次获得市红旗党支部、市奔小康先进村、省文明村、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等殊荣。这些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原村党支部书记刘长贵的倾情付出。
    实干在前 昔日荒滩变宝地
    1985年,年仅30岁刚从部队退伍回村的刘长贵,挑起了张福河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当时的村民都靠捕捞为生,年收入不足500元,村集体更是没有一分钱。怎么样才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经过反复思考,刘长贵将目光锁定被大伙厌弃的湖滩洼地,决心走出一条“开发滩涂挖鱼塘,名特优新一齐上”的致富路子。规划一定,村支部一班人就号召大伙一起利用捕捞淡季开挖鱼塘。
    刘长贵带领几个村干部,150多个日夜吃住在滩头,一锹一锹挖,硬是挖出了340亩的鱼塘。他带头放弃自家的湖区捕捞区,带动几个“胆大”的渔民搞鱼塘“精养”。没有技术,他就主动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村里举办渔业技术培训,自己更是恭恭敬敬的当好小学生。辛苦付出换来令人惊喜的收获,当年承包户年人均增收3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达2.5万元。与时俱进 引领发展不停步
    1989年,刘长贵大胆提出再开挖鱼塘1000亩目标,带动群众走规模经营之路。为筹集资金,他带头倡议村干部三年不拿工资,并且每人集资1000元搞建设。为了争取更多资金,他三天两头跑上级部门,筹借了80万元的开发资金。经过4个月的努力,完成了1000亩鱼塘的开发任务,当年就创产值250万元,上交税收25万元。
    1994年,在内塘开发没有潜力的情况下,刘长贵再次提出发展围栏养殖。在他的带领下,至1999年全村先后发展围塘5600亩,全部低价发包给本村村民,村集体固定资产达900万元、年收入增幅15%以上。他还联合村干部、大户创办公司解决水产品销售问题,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余元。
    不忘初心 服务群众记心田
    2000年,刘长贵被提拔担任西顺河镇副镇长。当时,他已年近五十岁,但他还是和年青人一样忘我地工作。正逢那几年市场行情波动,水产养殖效益逐渐滑坡,刘长贵带着村干部先后到九江、常州、太湖等地学习考察,组织动员55名养殖户去太湖、阳澄湖参观学习螃蟹养殖新技术。经过半年多的考察学习,他向党委政府建议走“养大蟹、办公司、树品牌”的发展思路,并负责3000亩大蟹养殖方案的实施,开启了西顺河湖区渔民河蟹养殖“新时代”。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