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刘泽村:一曲渔歌唱新韵
兴化海南镇刘泽村水网脉络清晰、具有里下河村落典型特色。在一个闷热的夏日,我们走进这个四面环水的村庄时,人水和谐相处的体验不免让人生出“清凉一夏”的感觉;沿着河岸而行,只见村民服务综合体、滨河步道、休闲垂钓区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渔”元素成为勾勒亲水之乐图景的重要色彩。
作为全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之一,刘泽村因村制宜、科学规划,按照“渔韵刘泽”主题和“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的建设目标,全力投入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努力打造契合本村实际、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的美丽村庄。
构建3.6公里环河步道,绘制移步换景新风情
一条刚刚铺设的沥青大道,将刘泽村与S351省道相连接。东大路是刘泽村新辟的一条进村通道,700多米长的大路两边打造成景观带,设置了16个节点,除了新栽的花草、树木外,点缀其间的粮仓、水井、渔船及各类小品,让人眼前一亮。
水是刘泽村的灵魂,开阔的空间,平静的水面,清澈的水体,活水环绕,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人心境平和、并浸润其中。刘泽村正在找寻和营造这种氛围与感觉,临水而建的两条环河步道总长3600多米,将各景点串连,达到移步换景的目的。
村东南角的一块空地上,新堆积的填土抬高了地面增高,场地上立着几处构筑物的框架。这里就是建设中的休闲垂钓区,加上垂钓广场,面积约18亩。这里同时还将开设水产品集市、茶室等,建成后将成为全市最大的垂钓中心,可同时接纳300名以上的钓友。据介绍,水质优良的刘泽村是钓友们的钟情之地,泰州地区的垂钓俱乐部多次在这里举办垂钓比赛。
垂钓中心河对面,一条步道临水而建,工人们正在忙着安装木质护栏。附近将规划建设民宿,为游客营造临水而居、枕水而憩的栖居环境。
荷塘月色,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居住在附近的村民陆炳章虽不解其中的“雅意”,但他真切地觉得自己如今“就像住在公园里”。这里原是一个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臭水塘。经过改造,一条弧形的水上栈道,拱护着一池长满睡莲、荷花的港湾。与东公园相连的“荷塘月色”景点,成为刘泽人经常休闲的地方。
改旧如旧,建新如故,打造特色村落新风貌
村东河沿岸,一排青砖黛瓦的院落倒映在水面上,平静的河水似乎也多了份风情。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刘泽村按照改旧如旧、建新如故的要求,实施墙面改造,凸显里下河地区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
新建的星级公厕和游客接待点虽然风格独特,但由于协调了墙面与屋面色彩,与附近民宅相融成为一体。村东公园白墙青瓦的墙面,构成一道长长的文化墙,传神的青虾、跃动的鲤鱼、捕鱼的鱼鹰……一幅幅以“渔”为主题的手绘画,散发出浓浓的渔家风情。
美丽乡村大桥东侧,村民服务综合体正在建设中。这里集村民食堂、公共服务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村史馆、游客服务中心于一体。面水而建的村民服务综合体视野宽阔,改变里下河地区房屋紧凑空间狭小的限制,通过组群与空间的穿插组合,将展现出廊庭与院落的建筑风貌。
武康石大道原是庄台内的一条水泥硬质化道路。为统一建筑风貌,建设单位多次外出考察后确定使用这种仿石原材料,铺设过程中依据村庄主巷道的形态,采取满边铺设,铺上武康石的道路呈烟灰色,给村庄增加了一丝乡土味道。
村西水杉大道是刘泽村的特色标志。这条大道长1.5公里,两边是6行高耸挺立的水杉,树龄已有30年,成为刘泽村天然的绿色氧吧。在保护好道路风貌的基础上,路面将实施黑色化提档。
在打造村落风貌的同时,刘泽村有序推进污水管道铺设、强(弱)电线杆整理等项目,让村民享受别样的幸福生活、居住环境。
做特产业,做精渔业,为村庄振兴注入新动力
日前,刘泽村集体流转土地120亩种植林果产业。120亩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其意义在于:实现了整村土地全部流转的最终目标。刘泽村在建成500亩面积的花卉苗木基地、300亩面积的良种繁育基地的同时,组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采用保底加分红的模式,吸纳农民成为股东。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围绕“产业特”的目标要求,刘泽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培育生态观光渔业、特种水产养殖、经济果林等为重点,力求实现田园观光与富民增收的有机结合。
“现在蟹塘里含氧量比较充足,能够增强蟹的活力,有效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高温季节到来前,村民张风文家的100亩蟹塘全部安装上微孔增氧设备,这让他对今年的养殖效益充满新的期待。
渔业是刘泽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养殖面积3000多亩。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契机,刘泽村充分利用省综改办项目,投入200多万元,帮助养殖户安装微孔增氧设备,提高养殖效益,增加村民与村集体收入。目前,全村已有40多户养殖户,1700多亩养殖水面安装了这套设备。
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扩大本村特色水产品的知名度,刘泽村以村名进行工商注册,创立自有的水产养殖品牌,争取通过品牌包装的形式将特色转变为财富。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