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8家合作社当起84家农场“田保姆”
8月5日上午,周庄镇包慧华家庭农场的稻田上空,10架植保飞行器正在作业。飞行器过处,农药雾滴穿透有力,均匀散落于植株各个部位。农场主包慧华说,农场的2000亩水稻纹枯病和螟虫防治,将在当天结束。
负责包慧华家庭农场植保防治服务的,是周庄镇美丰植保防治服务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今天动用了30架飞行器作业。连同该镇其他2家植保防治服务合作社,该镇当日共启动80多架飞行器开展植保防治作业,作业面积累计3万亩。全镇84个粮食种植农场的5.5万亩稻田将在两天内全面防治一遍。
“这是今年水稻植保防治的第一次用药,与往年同期相比,少用药一至两次。”周庄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钱增才说,少用药缘于植保飞防防治的好效果。飞防防治不仅做到药剂施用精确均匀,药效还提高40%以上。
周庄镇共有5.8万亩农田。近6年来,随着家庭农场和服务性合作社的相伴而生,该镇已发展至83个家庭农场和一个江苏农垦新潮(兴化)农场。全镇除零碎的3000亩外,都被农场流转种植。种植规模化,便于植保统防统治。起初几年,合作社防治采用的都是人工弥雾机。其具有两方面不足:其一,效率相对较低,每人每机每日只能防治20亩。其二,防治效果相对较差,由于不能在一至两日集中用完药,造成害虫“打游击”。同时,人工操作也具有不可控因素。2015年开始,植保防治服务合作社,采取与植保无人机专业公司合作的模式,推行智能化飞行器植保作业服务,获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不仅降低成本,还提高了稻谷质量。”包慧华家庭农场负责人包慧华说,合作社使用飞行器作业前,一个水稻季需用药10至14次。实行飞行器作业后,施药次数逐年减少,去年共飞防5次,今年将减少到4次。药剂使用少了,还有效防治了病虫害,稻谷品质自然也提高了。“之前没有植保合作社服务,雇工打药,人工费加药剂费一亩需140元左右,大热天还雇不到工。现在采用飞防,一亩仅120元防治费,还包防治效果。”
与植保合作社一样,该镇还形成了2家育秧、机插服务合作社,3家机械作业服务合作社,实行了耕作、育秧、机插、收割作业的全覆盖。“从当初大同村的300亩起步,发展到现在3个村庄的2000亩,都是依托的合作社服务。”包慧华说,合作社都是专业化、标准化服务,种植的水稻品种不用他操心,都是育秧机插合作社选定的优质高产良种,价格比一般稻谷每斤高一角多。此外,使他还腾出精力上马粮食烘干中心,日产能达18万公斤。不仅满足本农场稻物烘干,还为本镇农场提供烘干服务赚得服务收入。
美丰植保合作社为3家植保合作社中规模最大。2015年,在无人植保机公司从事推广工作的该镇大学毕业生陆仁慈返乡创办植保服务合作社,从而将植保飞防服务应用到该镇家庭农场。同时,在他的帮助下,另两家植保合作社也进行了飞防的服务升级。去年以来,3家植保合作社不仅包揽了全镇农场的植保防治服务,还跨镇服务5万多亩。
华洋农机服务合作社是该镇规模最大的农机作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从农机户起步,由5名农机户合作成立。目前合作社拥有100马力的大拖4台、联合收割机30多台,农机手30多人,累计作业机械总价值500多万元。“合作社得以发展壮大,主要源自农场的孕育。没有农场的服务商机,就没有我们合作社的今天。”正在带领作业队在福建收割早稻作业的华洋农机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周勤华说,合作社不仅为他们挣得了一份产业,也为每个聘用机手每年挣得15万元劳务收入提供了平台。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