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 插上腾飞的翅膀
范氏水产企业集团,位于如皋市城北街道,一家集乌鱼等特种水产的养殖、种苗、饲料供应、鱼片加工、技术服务、成品鱼的收购销售于一体的渔业龙头企业。经过6年多的滚动发展,范氏水产由一个注册资金200万元、年利税几十万元的小型农民合作社,发展成为资产总额达2876.98万元,年贸易总额达8.5亿元,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总结其发展经验,可以总结为四点:
接轨上海市场,紧抓发展机遇
三年前,范氏水产利用乌鱼产业营销网络优势,与上海客商签约项目3个,在大中型水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专卖店并立足,开展三产融合、多点对接,加快了对接上海的步伐,促进了企业的“膨化”发展。三年内,为实现与上海水产品交易市场的有效和深度对接,范氏水产设立了“以如皋水产产业基础为根、以上海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为足”的发展方向, 在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柴湾社区24组占地面积25亩的乌鱼物流中心,产品销售网络覆盖了长三角周边大中城市及华北、东北、西北新疆等地区50多个农贸市场,乌鱼日营销量达15万斤,年营销额近4亿元。为保障与上海对接的后劲,企业还实施“基地保障、质量领先”的品牌战略,确保接轨上海的后力不乏。
立足标准生产,打造放心品牌
想要把产品卖出去,让消费者“买账”,产品质量是首关。需要建立更高的农产品标准体系,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的建设、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的创新。范氏水产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范氏水产在饲料生产、乌鱼养殖环节源头把关,先后建立起乌鱼养殖示范培训及苗种培育中心,对加盟养殖户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养殖过程中遇到问题,技术专家随时踏塘提供技术指导,杜绝使用违禁药物。公司生产基地全面开展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并将水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融入其中,开展产品准出试点,实现产品质量的可控性和可追溯,从而确保水产品 “舌尖上的安全”,大大提升产业的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可以看出,品牌建设就是产业发展的营销与传播,品牌的宣传程度与辨识度都将会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影响。
延生产业链条,推进提档升级
对于渔业企业而言,能体现其核心竞争力的永远是产品本身。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销售,范氏水产累计投资180多万元与上海海洋大学等多家学研院所、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合作研发饲料配方和养殖技术。先后引进聘用高端科技、管理人才16名,投资4000多万元引进现代化饲料生产流水线1条;新上乌鱼肉片深加工生产线,添置进口的速冻温度为零下198℃的速冻机;合作研发智能化养殖系统,以期在未来实现无人养。科技元素的投入大幅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同时也为企业带回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产业有机融合,确保持续发展
传统水产业之所以做不大,是因为缺乏加工企业这个实体,未来水产业的发展必将从产品竞争走向融合发展竞争。范氏水产在发展之初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几年内先后注册组建了“南通黑沙水产品有限公司”、“江苏一品饲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 “江苏弘九水产品贸易发展有限公司”,采取了“以市场推动养殖、以产品引领消费”的倒逼式良性循环发展思路,形成了乌鱼养殖生产、营销、专用饲料、鱼片加工为主体的“四驾齐驱”企业格局。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公司带来可观的利润,从而造就了一个集乌鱼等特种水产的养殖、种苗、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及成品鱼的收购销售于一体的10亿元级产业化渔业龙头企业。产业链环节之间相互调剂补充,有效抵御了自然和市场风险,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