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着力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美乡村”
日前,省水利厅、财政厅联合发文对2017年度全省农村河道长效管护考核情况进行通报,灌南县在参评的75个涉农县(市、区)中位列第一档次,奖补管护资金115万元.这也是灌南县继去年获该工作全省考核第一等次后再一次获得该殊荣。
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把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主抓手,着力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美乡村”。近年来,灌南县在大力实施农村河道疏浚工程的同时,全力做好河道长效管护工作,全面清理大、中沟里的水花生、水葫芦等有害水草,净化水体;整治河坡生产生活垃圾、建筑物垃圾及其他杂物;清理乱占河面、河岸,乱挖乱填河道现象。结合“水美乡村”、“美丽乡村”、“环境整治”等其他部门项目,每年在5月汛期前和年底两次集中整治,其它时间实行长效保洁。
据介绍,全县共有县级河道22条264.30km,乡级河道171条584.80km。村塘6908座,这些河道共同构成纵横交错的河网,在抗御旱涝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灌南县属冲击平原,土质酥松,水土易流失,加之水生物生长速度快、品种多,河道疏浚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导致全县河道淤积严重,库容下降,引排水功能弱化,给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河道疏浚整治关键在于长效管理,建设是基础,管理出效益,要坚持建管并重的管理体制。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灌南县制定切实可行的河道管理办法,落实管理责任、人员、经费,落实农村河道管护工作。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建立管护队伍,落实管护经费,推动河道管理工作正常化,促进河道良性运行,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县水利局农水科负责人告诉笔者。
灌南县为做好河道长效管护工作,按“分级管理,分组负责”的原则,县乡两级政府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管护办法,明确河道的长效管理,将全县主要河道和村庄河塘纳入长效管护范围。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县乡河道的长效管理,进行“百分制”考核。各村负责本村范围内村庄河塘的长效管理,层层落实责任,责任到人,真抓实千,成效显著,长效管护在全市走在了前列。
灌南县根据沟河长度、塘口数量、自然村数等数据核定工作量,按工作量大小配备管护人员,在管护人员管理方式上,实行“镇聘村用、镇村共管”的模式,坚持选择长期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肯吃苦、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管护人,并对管护人员实行动态聘用管理和末位淘汰制,对工作责任心差,不能完成任务的及时进行调整。
灌南县坚持整合存量,扩大流量,统筹使用,强化监管,切实解决河道管理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资金”瓶颈,通过将“一事一议”财政补助项目与各类涉农资金建设规划相衔接,有效整合不同渠道、不同性质的涉农资金用于管护工作。县财政部门足额预算安排农护专项资金2036万元,其中省级农护补助1476万元,县级财政配套480万元,水利河道管护专项资金80万元。建成管护小组240个,全县配保洁人员1520人,其中垃圾清运人员311人,购置机动垃圾清运车240辆,购置脚踩三轮车1155辆,购置水上保洁船6条。与此同时,灌南县加大了资金使用监管,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实现县级集中支付和乡级报账制,实现专款专用,消除了项目资金运行“肠梗阻”,确保了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灌南县把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作为河道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和长远性工作来抓,实现全流程监管、全方位考核,切实解决河道管理中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难题,在日常考核方面,先后出台《灌南县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制度》、《灌南县村庄河塘长效管理办法》以及相关岗位人员职责。加大对各乡镇、村级工作开展情况考核力度,以组织机构、管护队伍建设、管护效果、群众满意度等为考核内容,实现“月自查、季考核、年终总评”,把考核结果作为工资发放、费用拨付、项目奖励的依据。通过看台账资料,实地检查、走访农户的方式检验管护效果,并根据需要安排县电视台随行抽查,及时报道先进典型、曝光缺点和不足。同时在每条大沟河道竖立管理公示牌,明确管理内容、人员、监督单位和电话,接收群众监督,确保管护到位。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县内简报等媒体,依托“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活动,加强宣传河道管护的重要意义,全面营造“爱护河道、人水和谐”的良好氛围,倡导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弘扬传统美德,使维护河道清洁畅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聘请老党员、老干部作为义务督查员,对违反管理办法和村规民约的行为进行制止,对不服从管理的,报管理小组讨论,给予相应处罚。
“原来我们通联河杂草丛生,水污染十分严重,经过整治,现在这条河两侧绿树成荫,河面整洁,河水清澈,不少人在这里钓鱼。”百禄镇杨罗村村民陈海能深有感触地说。
全县大部分河道水面基本清洁,水生植物及漂浮物都大量减少,河水洁净,工业污水、有毒有害物质、畜禽粪便排放、污水超标情况有了明显好转;河道畅通,阻水高杆植物大量减少,乱挖、乱填河道现象得到了有效制止。这是笔者亲身体会到的河道管护的成效。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