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江宁街道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江宁街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把实现富民作为最根本的追求,以田园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三农”工作、建设田园乡村、助推富民强村的引领示范作用,着力探索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坚持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打造有味道的乡村产业新品牌
近年来,江宁街道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通过把“乡村”作为最大的载体平台,以创新、融合、跨界的思维来定位和拓展“党建+乡村+产业”这一新课题,把党建建在产业链上,以产业的大发展促进乡村的大振兴。
一是推动农产品品牌化。江宁的农业发展底蕴深厚,有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比如黄龙岘的茶叶、铜井的挂面、陆郎的茶干、新洲的螃蟹等,这些农产品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土情怀。比如黄龙岘茶叶,我们通过和英国立顿公司合作,将黄龙岘打造成南京首个红茶基地,这不仅增加了黄龙岘茶叶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更是让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实实在在增加了当地百姓的收入和获得感。江宁街道近年来通过不断挖掘和推广乡土品牌,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相应的策划、宣传和包装,目前已经拥有十余个注册品牌,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业地理标志品牌。
二是坚持产业园区化。乡村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大平台,具有特有的生态优势、环境优势、空间优势。通过积极培育乡村发展的新经济,围绕区内基金小镇等建设,积极探索把城市的科技创新要素、总部经济吸引到农村,让乡村成为从事现代智能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高端服务业的理想工作场所,努力打造一批文化创意村、金融村、科研村等现代产业集聚地。此外,街道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加快推动国泽农业、江宁花卉园、朱门金和园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区走特色发展、规模发展之路,努力争创一批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
三是打造旅游特色化。近年来,江宁街道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深度挖掘茶文化、红楼文化等乡土文化,积极创新健康养生、亲子休闲、户外运动等新业态,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新产业。注重引导农家乐、民宿等已有业态的提档升级、差别竞争、错位发展,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新内涵,持续注入乡村休旅的新业态,增强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活力,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二、坚持党建引领乡村人才振兴,培育有担当的乡村发展新队伍
戏好要靠唱戏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通过党建引领的带动作用,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一是培育乡贤队伍。乡村人才振兴,培育体系是保障。通过开展一系列乡贤评比活动,发现、培养、壮大乡贤队伍,选树一批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注重发挥他们的威望优势、经验优势,引导他们在社区矛盾调处、乡村建设等方面贡献力量、建言献策。建立完善新乡贤吸纳机制,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到乡村发挥余热、施展才能,实现宝贵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再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
二是壮大农民队伍。这些年,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休旅经济,办农家乐、开民宿、卖特色农产品,让一大批农民当上了“老板”,实现了家门口致富,也培养造就了一批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的“新农民”。为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素质,积极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储备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夯实人才基础。
三是吸引创业队伍。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江宁街道坚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吸引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投身现代农业。通过激发乡土人才的活力,利用众创空间、创业沙龙、“门盟搭”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站等载体,千方百计调动各方面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培育和引进更多的农民企业家、青年创客、现代乡贤投身家乡建设。特别是注重那些土生土长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或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使其成为乡村发展的“左膀右臂”,在乡村这片广袤的田野上点燃创新创业的热情。
三、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彰显有魅力的乡土文化新标签
乡村文化振兴,要体现深厚的文化传统。通过党建引领,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又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建构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才能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一是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乡村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和富矿,用得好可以发挥出带动乡村振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街道着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身的特色资源,走多元化的特色发展之路。注重从历史、风俗、习惯、技艺方面挖掘丰富的乡村文化内涵,注重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融合,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培育村落独特的底蕴和气质。通过乡贤馆、村史馆等形式彰显出来,植入到特色产品、乡村休旅、社区治理等领域当中,彰显江宁街道乡土文化的特色魅力。
二是弘扬乡村文化传统。现代文明再发展,传统文化的根不能断;物质条件再丰富,精神家园的魂不能丢。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通过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征中找出乡土社会的合理价值,推动城市文明向乡村的拓展和延伸,遵循乡村实际和发展规律,体现田园风貌,彰显传统文化符号,使农村更“像农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情乡愁。
三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今年以来,江宁街道坚持文化惠民,通过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先后建成了全区首家24小时图书馆,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文体中心大楼并对外开放,加快推进铜井多功能文体广场的建设。今年5月份举办的“绿色骑行”自行车比赛活动大大展现了机关风貌和凝聚力,每年一届的“江宁之春”文艺演出已成为江宁老百姓自己的文化盛宴,极大丰富了辖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文体活动,加快实现乡村文化从“送”到“种”的转变。
四、坚持党建引领乡村生态振兴,描绘有特色的诗意栖居新家园
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近年来,江宁街道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党建巨笔描写乡村生态“大文章”,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挥资源优势,继续推动“千百工程”任务落实,以探索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重要方向,黄龙岘、朱门农家、花塘稻花村等一批生态文明、美丽宜居的村庄成为家喻户晓“网红村”,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推进鲜花小镇、声音小镇、健康小镇、体育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乡村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
二是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坚持生态为基,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河长制”、污水管网建设“片长制”;大力实施“蓝天行动”,加大秸秆禁烧的巡查和管控力度;率先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关停了一批畜禽养殖场企业,新增公共绿地近100亩。实现了垃圾不乱扔、污水不乱排、衣物不乱晒、家禽不散养、违建不乱搭“五个不”的转变。乡村振兴带来的不仅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村民素养的提升、乡土文化的传承、现代文明的延伸。
三是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最大的生态特色来自于原生态资源的彰显,关键是要保护好山水基地、空间形态,协调好乡村建筑、田园景观、自然风光。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实现了污水管网、交通路网、公共服务全覆盖,打造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生态环境,延续田园牧歌式的生态生活方式,描绘诗意栖居的美丽新乡村。
五、坚持党建引领乡村组织振兴,筑牢有保障的基层组织新基石
一是以夯实基层基础为出发点。基层党组织就是主心骨,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头作用,整合群团、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公益服务资源,建立社区综合公益服务站点,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大美乡村的浓厚氛围。群雁要靠头雁领,通过抓书记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
二是以强化阵地建设为着力点。突出把抓基层党建创新作为最大政绩,深入实施区委“党建引领”行动,先后在22个社区开展党建品牌树立工作,创新打造了牌坊村“茶乡浓情”、朱门社区“山茶红”等一批小而特、功能型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特色品牌。将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全要素网格化工作充分融合,让党建品牌以点带面、串线成片,让党旗插遍街道的每一个角落。
三是以发挥党员作用为关键点。通过搭建茶农会、党员驿家、乡村振兴学习堂等平台载体,更好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头引领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按照“党员流动到哪里,组织就覆盖到哪里”,通过把社区热心公益的老党员、老教师、退职两委干部吸引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调动老党员的积极性,在社区治理、景区服务、矛盾调解等方面贡献力量,做到“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在党员经营户中开辟党建新阵地,建设“党建主题餐厅”,不仅发挥党员示范户诚信经营的表率作用,也为流动党员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新阵地,真正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乡村振兴,“振”的是精神,“兴”的是产业。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关键还在党,乡村振兴精神状态很重要,归根到底还是靠人。为此,要重点激发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三个力”:
1.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处在新时代,如何提高党组织发动群众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现在少数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仍不足,不仅干事难,有时候干了一些好事反而被误解。社区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要把提供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作为一项重点能力来训练,注重研究有利于团结群众、凝聚群众、发挥群众作用的方式方法和有效途径,通过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凝聚推动工作的正能量;要注重培育群众中的积极分子,让他们发挥好党与群众之间的“粘合剂”、社会矛盾的“减压阀”作用,以实际行动说服、引导、感召群众,始终同广大群众想在一处、干在一起。
2.激发党建引领的组织力。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通过构建“党群联动、资源联合、品牌联创”“三联”模式,整合党建资源,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强化社会组织党建阵地建设,把培育壮大社会组织作为提供公共服务、发展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参与城乡社会治理重要方面、重要补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需求。注重党建阵地作用发挥,杜绝搭“花架子”、搞“红色海洋”式的党建创新,坚持基层导向、工作导向、群众导向、问题导向,把党群“两微”阵地的建设深深根植于基层实践的深厚“土壤”中,强化系统集成思维,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治理、组织等社区工作的创新要素融合起来,多搞一些紧贴实际、富有灵魂、群众认可、有生命力的乡村振兴党建创新的服务载体。
3.激发乡土人才的创新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这些年,街道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休旅经济,让一大批农民当上了“老板”,实现了家门口致富,也吸引了一大批在外务工人员、大学生回乡创业。但人才紧缺的问题仍是制约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的瓶颈,农业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所以要充分利用乡贤馆等载体,千方百计调动各方面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培育和引进更多的农民企业家、青年创客、现代乡贤投身家乡建设。把握乡村振兴大趋势,把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作为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通过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新时代乡土人才、促进现代乡贤回归,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特别是要注重那些土生土长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或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的培育和引进,让乡土人才“香”起来,成为村(社区)发展的“左膀右臂”。
乡村振兴的大幕已经拉开,我们的事业就在脚下。乡村振兴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具备战略定力,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劈波斩浪,久久为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带动作用,让广大农村成为干事创业的“主战场”,在广袤的江宁大地上,高扬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