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永续生活”为乡村振兴留下“绿领”
利用蚯蚓分解生活垃圾;收集雨水用于灌溉;用建筑废料制作“烤箱”……近日,在汤山街道湖山社区“永续生活社”展现了一幕幕绿色生活的场景。
“永续生活社”其实是一个小型农场,但和普通农场不同的是各种蔬菜、农作物、杂草居然交错生长在一起。在“永续生活社”工作的大学生吴金财说,将茄子、南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与紫苏、罗勒这些香草混种,香草特殊的味道可以避免虫害,不同的植物间杂在一起,会激发植物本身的竞争性,促使植物竞相生长,其光合作用的效率远比单一种植高出不少。笔者看到,混种的向日葵格外高大茁壮,茄子和南瓜也显得更为饱满。在“永续生活社”,像这样的生态循环小系统还有很多,雨水循环、蚯蚓堆肥、鸭稻混养……实现了种植、养殖绿色无公害。
除了生态可持续,这个小小的农场更实现了经济可持续。施庆文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今年3月份来到“永续生活社”,他告诉笔者:“我们利用间杂种植的原理,设计了‘一米果园’这个项目课程,将一平方米的土地分为9个格子,混种上各种蔬菜和香草,很多城里人专门过来学习,在自家阳台上这样种植。我们开了3次课,这个项目已经盈利1万多元。”在施庆文的同学中,几乎没有来到农村创业、就业的。他之所以能坚持扎根乡村,源于“永续生活社”推行的项目制,“现在有5名大学生,是农业、规划、园艺等不同专业的,我们互相配合研发课程项目。销售课程项目的利润70%归人才,30%用于留存发展。”施庆文介绍,目前社区免费提供了30亩土地,他们已经开发了水肥一体设施、三级水循环系统、自循环生态盆景等二十余个课程项目,吸引了来自无锡、苏州、上海等百余个家庭前来学习,预计今年年底的收入超15万元。
“大学生有知识、有想法、有活力,而乡村要振兴,关键还是人才振兴。”汤山街道湖山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永续生活社”已经建设成为一个绿色生活的自然教育基地。接下来,社区将继续在合作社中推行项目制,给这些扎根乡村的大学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