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激发党建活力 领航乡村振兴

来源: 时间:2018-08-29 点击数:

    谷里街道位于江宁西部美丽乡村片区的核心区域,常住人口3.84万人,现有街道党工委直属党组织33个,党员1918人。自2012年起,街道把党建创新深深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将党建活力转化为富民强村的动力,打造了世凹桃源、大塘金、公塘头等一批国家、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街道跃升为全市现代农业主导型镇街一等奖,初步收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红利。今年以来,街道按照省市区部署,坚持把特色田园乡村作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主抓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互动融合、协同发展的高质量道路,张溪社区徐家院入选全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谷里街道成为全区唯一全域特色田园乡村试点街道。
    一、把方向,选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发展路径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全过程、各领域,把好政治方向,领好发展路子,组织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共建共享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初步展现出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现实模样。一是培育特色产业。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和稀缺的自然资源,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将“互联网+”“旅游+”“生态+”深度融入农业农村发展,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打造了以乡村旅游为主干,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农业创意、乡村手工艺等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体系,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特别是在打造徐家院过程中,按照田园、果园、菜园“三园共建”、一二三产“三产联动”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主体作用,建立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蔬菜加工配送体系,构建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具有谷里地域特色的农业标志品牌。二是聚焦富民惠民。坚持集体驱动、项目带动、创业拉动共同发力,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创造了过硬的发展成果和富民成果。鼓励村、社区通过入股合作、自行开发和兴办合作组织等方式,积极盘活集体资产、存量建设用地和自然资源,积极探索将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到人、固化到户,让农民享有更多的农村资源增值收益,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深圳大生公司,建设世界农业科技文化园项目,该项目总规划面积3.6万亩,直接解决就业200余人,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民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年均收入达2.6万元,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鼓励和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牛首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等98家农民合作社和50多个家庭农场,培育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和创业小老板,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同时,引进落户省中医院分院,设立220万元的临时救助基金,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编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让老百姓享有稳稳的幸福。2017年,街道农民可支配收入达2.57万元,同比增长10%,三分之二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三是塑造田园风貌。坚持把街道作为一个大乡村进行整体规划,编制了谷里城乡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了周村世凹、大塘金、公塘头、西湖王家、新塘等5个特色村和一般村的功能定位,科学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和空间尺度,形成集镇中心、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城镇布局规划体系。通过绿色路网建设、水系治理、村庄环境整治,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有机串联,彰显自然风光,打造生态景观,建设了有活力、有记忆、有个性的田园乡村。四是涵养乡风文明。接受牛首山遗址公园和银杏湖主题乐园的深度辐射,推动乡土文化和佛教文化、生态旅游有机融合,为田园乡村注入文化元素。在徐家院建设过程中,把“耕读传家”和乡村书院文化融入到乡村空间建设和乡风文明中,打造“东渔、西樵、南耕、北读”乡村特色,彰显出具有地域特点、文化特质的乡村新貌。同时,大力推广南京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社区——周村社区垃圾分类“二次四分法”,引导村民将垃圾按类投放、无害处理,既保持了村庄干净整洁,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地,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了道德素养。
    二、强基层,打造引领发展坚强堡垒
    按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思路,不断扩大基层党建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使党组织成为引领乡村发展的“火车头”、致富群众的“主心骨”。一是建强基层党组织。主动适应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打破按行政区域和单位部门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社联建党组织等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到服务链上,在成立世凹桃源和大塘金两个示范村特色党支部的基础上,今年又成立了徐家院党支部、张溪社区党总支两新组织联合党支部、牛首合作社党支部和大生农业党支部,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选优配强“带头人”。注重从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者、致富能手、种养殖大户中选拔优秀分子,担任示范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优化村书记结构,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认真落实区村书记激励保障政策,逐步提高村书记生活待遇,近五年共选拔4名村书记进入街道领导班子,在村书记中形成了干事有动力、干好有希望、退职有保障的正向激励,充分调动了村书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推进党建制度化。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创新推行组织活动预报制,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建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固定学习日”制度,明确每月第一周周五为固定学习日,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公众微信号、手机客户端等载体,拓展远教文化广场、楼栋课堂、远教中心户等学习阵地,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纳入学习课程,各村、社区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原则安排学习内容,在党员群众中组织“乡村建设怎么看、对标找差怎么干”大讨论,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汇聚起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优服务,树立党员干部先锋形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合党建资源,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完善党建服务体系。积极构建“有困难找党员”服务体系,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党员示范经营户和困难党员开展结对帮扶,常态化了解群众服务需求、受理群众服务事项、组织服务群众行动,解决村民创新创业难题。在世凹特色村建设初期,针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理念落后、经营模式单一等现状,社区3名党员干部采取分片包户,手把手指导农家乐经营户进行房屋改造、提升服务标准、发展线上营销、打造特色品牌,帮助村民经营从“一头雾水”变成“一身轻松”,目前该村农家乐已由4户党员示范户发展到17户。二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了12个集民政残联、计生卫生、劳动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依托有线电视开通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民进一个服务大厅即可办理9大类172项民生和社会事项,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政务信息、空岗信息、民生信息和社区动态。街道还组建了一支41人的党员代办队伍,为老年人、特殊群体和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全程代办服务,用党员的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三是成立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发动农村党员中有一技之长的老教师、老干部、种植能手、企业职工,组建了“60·90”党员志愿服务队,走村入户宣传政策法规,收集社情民意,开展创业辅导,提供便民服务,做到了有问我答、有呼我应、有难我解。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志愿服务队成员主动参与,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形成了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浓厚氛围。
    四、搭载体,激发农村党建内在活力
    坚持“抓示范、创特色、带整体”的工作思路,精心设计载体,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村级班子坚强有力、党员素质全面提升、工作制度健全完善,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一是做实大走访。今年以来,按照区委统一部署,街道把大走访暨“四走访四化解”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组织走访群众、走访企业、问卷询访,意见建议群众初定、村(社区)审定、街道研究决定,公开亮诺、督促践诺、述职评诺“三访三定三诺”特色活动,农村党员对征集到的274条问题逐一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期限、整改措施,已经分层分类解决273条,做到了走访广覆盖、问题全化解、群众真受益,在真走实访中改进了党员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血肉联系。二是做强微宣传。为准确掌握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畅通社情民意反馈渠道,2016年起,街道开展了首场“幸福谷里”民生“面对面”公益微宣传暨民生实事征集活动,组织社区、街道部门和村民代表面对面交流,现场征求老百姓对民生实事的意见建议,通过党员述、群众提、集体评、大家议,既搭建了展示成效、交流经验、比学赶超的舞台,又提供了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的平台,推动民生项目从政府“配菜”变为群众“点菜”,切实把民生实事落到实处、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今年,街道还将全面推开公益微宣传活动,将其打造成贴近实际、特色鲜明、群众认可的党建品牌。三是做优“e平台”。推动“互联网+党建”深度融合,依托江宁党建e家智慧管理系统,及时做好信息更新,受理群众服务需求,真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针对农村流动党员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等现状,街道创建了党员QQ群、开通党员驿站公众号,打造指尖上的党建服务阵地。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街道坚持线上线下互动,组织开展十九大精神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户活动,第一时间在智慧党建平台上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全体党员推送十九大报告、决议原文,开展十九大精神在线测试,为广大党员群众释疑解惑,引导党员深刻领会十九大精髓要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推动党员群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