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皋”歌猛进 见证蓬勃新农村
四十载时光悠悠,征程迢迢。于国家而言,这是改革开放的激荡与辉煌;于个人而言,这是奋斗路上的追忆与芳华。四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改革开放“不惑”之竿头,一起回味这巨变的旧岁月,见证蓬勃的新如皋。
从二牛抬杠到现代农业,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种田能手到职业农民,从茅草屋到小洋房……改革开放已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前,农民为吃饱肚子发愁,如今如皋市充分利用农业特色优势,向解放思想要出路,坚持不懈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推进融合发展 乡村更加宜居
随着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和美丽乡村连片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新农村发展的靓丽底色逐步呈现。小桥流水、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越发成为大家追求的诗和远方。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打造了“江海绿韵·如意田园”的美丽乡村品牌,既有生态宜居的颜值,也不缺乡愁浓郁的灵魂。
2009年,如皋市将河道整治、农路渠桥涵管护、绿化管护、垃圾收集处理纳入统一 管护,形成了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2016年起,先后将农村违建 管理、畜禽粪污治理、秸秆禁烧禁抛纳入“四位一体”管护范围,形成了“七位 一体”长效管理机制“升级版”,取得了较好工作成效。去年,如皋切实推进“ 263”专项行动,积极落实“河长制”,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17年10月31日,如皋市捧回了住建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奖牌,当年全国仅有两个城市获得该奖,如皋是惟一上榜的县级市。2017年11月14日,不到一个月的 时间,如皋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也是苏中、苏北地区率先获得此项殊荣的县级市。如皋工业园区(如城街道)顾庄社区、长江镇(如皋港区)长青社区 、江安镇周庄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园池村连续四届入选“江苏最美乡村”。 顾庄社区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平园池村获“全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奖”, 白蒲镇朱家桥村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水美乡村”28个,50%的镇建成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75%以上的村建成省级卫生村,在全省率先通过村庄环 境整治全域性验收。
转变发展方式 产业更加兴旺
在高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以后,土地产出近乎实现了翻番,农民还可以作为产业工人到园区打工,增加额外收入。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如皋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成 “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沟相连、渠通畅”的高产稳产农田,力争建成连片方整、符合现代农业物质装备要求的规模生产基地。
在磨头镇场西村五组的同创家庭农场里,许多市民拿着剪刀,在绿色的藤蔓间,挑选成熟的葡萄,体验采摘的快乐。今年,同创家庭农场十几亩葡萄已经都卖得差不多了,光是卖葡萄的收入就有好几万元,这比起以前种地要好多了。农家乐 、生态农庄、乡村旅游区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拓宽增收渠道 农民更加富裕
4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的生产活动由单一的农产品种养,逐步发展为以增收为核心,统筹考量生产、储运、销售的发展新模式,农民的市场融入度不断提升,收入也成倍增长,“闯市场”“找门路”成为农村奔康 致富的新名词。
“一棵普通树苗,我们这土生土长的盆景技师一摆弄,立马移山缩水、气象万千 ,一盆能卖几千元,甚至几万元。”如城街道顾庄社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 家家种花木,户户扎盆景”,居民们凭着一双双巧手把方寸盆景做成了致富“摇钱树”。如皋市是全国知名的花木之乡,花木产业既是特色产业也是富民产业。近年来,如皋把这一特色产业作为调结构、促富民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引导大力 扶持,不仅赢得“中国花木之乡”美誉,花木产业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富民产业,数以万计的农民正从中受益。
让农民富起来,说到底就是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皋市扶持发展农村实体经济,巩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村实体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既能直接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又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推动农村文化 乡风更加文明
“从前办个红白事儿费心劳力,现在是省心舒心!”江安镇周庄社区居民这样说。周庄社区在公共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民俗喜庆堂,为本社区及周边村民办理红白事,提供免费服务。红白理事会还规定了统一的操办标准。民俗喜庆堂运行3年来,“法律管不了、政府不好管”的“人情事”有了规范,大伙切实感受到移风易俗的好处。
文化广场上,大妈们舞姿翩翩;幼儿园内,孩童们书声琅琅;农家书屋里,飘来阵阵书香,农民获得更多的文化熏陶和滋养。如皋市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立足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收集整理贤达人物、乡土精英、历史名人等历代先贤的资料。 乡贤馆、家风文化展示馆、村史馆、民俗馆等阵地,让优秀文化滋养乡村文明,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在颂传“古贤”的同时,百姓身边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层出不穷。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