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叶”打开“大视界” ——滨湖区茶叶现代化发展之路

来源: 时间:2018-09-20 点击数:

    滨湖,地处长三角腹地中心,外依太湖、内拥蠡湖,山峦叠翠、波光潋滟,天然美景独占太湖风景最美一角。灵山祈福,鼋头渚赏樱,蠡湖泛舟,长广溪漫步……演绎出一步一美景,一景一惊艳的江南梦境。灵山秀水,风光佳绝,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发育。茶叶生产是滨湖的传统产业,栽培历史悠久, 据清代《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在军嶂山系的雪浪禅寺,有茶数十株,山僧于谷雨前采之,曰本山茶,此茶香味不减洞庭碧螺春,并以此茶饷客。雪浪山上的148株古茶树是清代康熙年间栽种,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滨湖区组建以来,区委区政府对农业发展高度重视,提出充分挖掘滨湖农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突出“两大重点”、做好“三篇文章”的总体思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茶产业作为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滨湖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为滨湖乡村振兴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道路,并发挥了稳定农民就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区拥有各类茶叶生产企业40余家,具备工商营业执照的茶叶生产企业有30多家,申领注册商标的茶叶生产企业20家,带动非规模种植茶叶的茶农达1000户左右。滨湖茶叶年产量170吨,年产值高达3500万元,生产的“无锡毫茶”“太湖翠竹”“太湖碧螺春”等名优茶闻名遐迩,畅销省内外。
    回顾往昔,面对滨湖茶园基础设施条件差,茶叶生产成本高市场认知度低,商品茶良莠不齐竞争激烈的状况,区委区政府在巩固提高现有茶园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利用太湖沿岸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及现代都市农业建设规划纲要,突出沿山、沿湖、沿路“培育精品亮点、营造区域特色”的总体目标,依托山林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建设生态、特色、高效的现代茶产业,强力整合现有各类优势资源,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了规模化生产与特色精品有机结合的新格局,以富山带动民富。
    品种改良促活力。建区以来,面对大量树龄达30年以上的老茶园,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富山工程的建设,依托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的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选育优势,推广适应性强、适制性好的早芽、优质、高产、特色鲜明的无性系良种茶树新品种。累计新拓及更新改造良种茶园2500余亩,无性系良种面积达4570亩,占总面积80.2%,大大优化了滨湖特色茶叶的品种搭配,提早了滨湖新茶开采上市时间,为提高全区茶树良种比例打下了坚实基础。
    质量建设保安全。为了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区委区政府严格要求茶叶生产企业制定企业产品标准和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全面推行茶叶集约化栽培管理,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从肥料、农药的品种选择、使用时间、使用数量、安全间隔期都建立田间档案,并实行严格的工作考核和监督,并且每年都开展大量的茶叶产品抽检工作,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均达到“三品”茶叶标准。
    科技推动助生产。茶树抵御低温寒潮、持续高温干旱、强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为此建区以来,通过积极组织举办技术培训、定期发放技术资料、统一组织提供农情服务等各种有效手段相结合,严格贯彻执行无公害生产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规定,以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为新农药的试验、示范、推广基地,集中向全区茶农和茶叶企业组织供应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并加强与涉茶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提升茶叶加工技能,增强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能。
    清洁生产立品质。改革开放以来,滨湖努力改善茶厂加工场所的环境卫生条件,增加无公害名优茶加工机械设备比例,完善清洁卫生设施,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数量。减少了因贮青设施、炒制机械不配套等导致难以实现清洁化生产现象。积极采用增施有机肥技术,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保证环境和产品安全,从原料采摘、存放、工艺加工到成品包装、仓储到销售实行清洁化管理,全面提高了茶产品的卫生安全质量。
    品牌创建增效益。市场上茶叶产品良莠不齐,经常出现低成本外地茶叶假冒本区名品太湖翠竹茶销售以及新茶陈茶按一定比例混合销售等现象,对此滨湖通过积极组织举办名特优茶评比活动,并从中推荐优秀的产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名优茶评比会,滨湖已连续八届(第四届至第十一届)获得全国“中茶杯”特等奖。其中,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生产的“惠泉”牌名优茶已两次荣获全国“中茶杯”第一名,扩大了滨湖茶叶产品的影响范围,提高了滨湖茶叶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同时通过组织实施无公害茶叶产地及产品认证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进一步壮大品牌企业培育名牌产品。
    完善举措成规模。滨湖非规模种植茶叶茶农达1000户左右,面积2000多亩,为此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企业的技术、设备、品牌等优势,将部分分散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茶农就近与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马山林特产公司、万丰茶场等龙头企业、规模茶场实行联合营销,由龙头企业统一加工或销售,帮助茶农增加收入。龙头企业收购或代为加工鲜叶并统一销售成品茶,突破了企业自有基地规模不大的局限性,生产量得到了扩大,原料的选择空间进一步拓宽,加工的花色品种增加了,提高了人力、物力、资产和设备的利用率,市场的覆盖率和竞争力,有效地分解了管理成本,品牌效益得到了更好地发挥,克服了茶叶散户无技术、无设备、无商标品牌、产品质量无可靠保障、销售经营无秩序的弊端。
    通过进一步加大对茶生产基地建设、适度规模经营整合、标准化生产加工厂房与设备升级、品牌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紧扣全区打造高品质美丽湖湾区发展大局,立足湖湾生态、特色茶果、旅游文化三大优势,以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积极拓展滨湖茶叶市场空间,培育塑造区域茶叶公共品牌,提升“无锡毫茶”品牌影响力,培育壮大茶产业和推动农民增收。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滨湖正着力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走出功能多元化、生态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的茶叶现代化发展道路。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发改局)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