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兵蟹将”住上“稻花屋”

来源: 时间:2018-09-27 点击数:

    在相城区太平街道一片与阳澄湖相邻的水稻田里,微风吹过,稻浪飘香,平静的水面上,一只只大个头的大闸蟹“横行霸道”地探出头来。“田主”杨金新眼里闪着兴奋:再过不久,这些与水稻共生的大闸蟹就会“爬”上市民的餐桌。
    近年来,相城区鼓励农民积极探索“稻虾共生”“稻蟹共生”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资源以及其它物质资源更加充分地被虾、蟹所利用,同时,虾、蟹的生命活动也将起到稻田除草、灭虫、松土、活水、通气和增肥之效。
    自小住在阳澄湖边上的杨金新,因受到稻田养鸭技术的启发,在太平农服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他将承包的136亩水稻田划出83亩作为试验田,请来技术顾问,挖沟开渠。今年四月,杨金新投入了七万只蟹苗,七月中旬又在水稻田里投入了不少青虾虾苗。如今,河蟹的个头已经长到二两以上,杨金新说:“等到九十月份,成熟肥美的大闸蟹会从水底一只只爬上来。”
    渭塘农业示范园内也尝试起了稻田养蟹。据示范园负责人介绍,今年三月,园内在30亩稻田中投放一万五千只蟹苗,预计成活率在70%—80%,高于湖中养殖的存活率。由于大闸蟹生长对水质要求极高,在“稻蟹共生”的种养模式下,不能施打农药,通过手工除草,使用的饲料也是玉米片、带鱼等生态饲料。在生长过程中,大闸蟹会将稻田里的害虫当作食物,其粪便又能为稻田增加养分,这样产出的蟹肥美质优,稻米无公害高品质。
    2017年,相城区水稻综合种养总面积已达273亩,对水稻综合种养工作下达的补贴资金27.15万元。“稻蟹共生”“稻虾共生”的种养方式,有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其经济效益可达常规种养的五倍以上,切实为农民实现了增收。黄埭高新区三埂村农民顾德宝2017年开始在扬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专业指导下,开始尝试稻虾鱼立体种养。他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田放50斤小龙虾苗,起捕时能生长到200斤,在小龙虾捕捞季节,按每斤25元的批发价计算,每亩水稻田的小龙虾收入约5000元,加上稻米和鲫鱼的收入,每亩稻田的效益在1万元左右,是纯水稻种植的10倍。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