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从分田到户到家庭农场,父子两代人深耕幸福田
眼下正是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淳化街道民主社区家庭农场主王勇本一边在稻田间察看苗情,一边和笔者说着以前父亲王恒才种田的事。从过去的分田到户、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再到现在的家庭农场……40年来,王家两代人亲历了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也见证了农村的时代变迁和飞速发展。
一、分田到户,分出了积极性和生产力
王恒才今年67岁,作为老一辈农民,大半辈子都在跟田地打交道。
改革开放初期,种田全靠牛拉人扶。王勇本告诉笔者,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天还没亮父亲就要起来忙碌,空闲时还要放牛,过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生活。
“虽然父亲天天忙农活,但是一家人还是吃不饱。”王勇本回忆说,当时大家都是在生产队干活,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很累,但劳动积极性不高。“1983年全区开始实施分田到户,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干多少都是自己的。”王勇本说,当时他们家分了8.8亩田,父亲昼夜连着干,忙的时候一天两顿饭都要在田里吃,不仅温饱基本解决了,还有结余,多出来的粮食可以卖给粮管所换钱。那会儿,大家渐渐过上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日子,只要辛勤耕种,绝对能确保一家人的温饱。
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效益高
分田到户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增产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但随着发展加快,分田到户的红利慢慢释放到了极限,在分散的小块土地上实现增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20世纪90年代末,民主社区开始推行土地流转,将农民手中分散的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搞规模经营。1998年,王勇本继承了父业,成为新一代农民。“小规模的种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赚不了钱。”王勇本说,土地流转后,他尝试承包了30亩田,购置小型拖拉机、耙田机等设备,开始进行规模种植。“土地流转不仅改变了分散的农业发展方式,还解放了生产力,让不种田的青壮年可以外出打工。”
随着田越种越好,越种越多,增加农业机械设备也势在必行。2010年,王勇本又购买了大型插秧机、植保机、插秧机、耙田机、治虫机等设备,如今承包的400亩农田基本实现了种粮全程机械化。王勇本说:“过去种地是为生计,规模经营让种田逐渐成为致富之道。”
时代的发展,让农民不再指着一亩三分地过活,当土地再次“合”起来,致富空间更广了。
三、家庭农场+合作社,让农民专心种田
2016年,王勇本申办了家庭农场,享受到了不少政策红利。他告诉笔者,家庭农场可以申报农业项目,如果申报成功,在优质大米品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下,可以节约不少成本。如果没有农业项目申报,通过社区合作社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产品也更为便宜。
“以前种田靠天收,现在有合作社定期为我们提供专家技术指导和各项服务,不仅粮食产量增加了,管理、销售也有了保障。”王勇本说,以前自产自销,每到收获时节,都有商贩向他收购大米,但价格时高时低,起伏不定。加入合作社后,统一提供的工厂化育秧、粮食晾晒烘干、冷库储存、统一销售等服务,让他再也不用担心粮食生产的管理和销售了。“现在我们只要专心种好田就行。”王勇本说。
“去年,市场上稻子120元/担,收入50万元,扣掉给农户的田租金、人工工资、农药、稻种等成本,净收入15万以上。”王勇本说,今年他种了南粳505、扬育粳2号、武育粳35号、南粳46等优质水稻品种,收入还会有所增加。
关于农业发展,王勇本一家人有着最深切的体会:同样的地,过去种田靠人力,现在靠科技;过去难养活人,现在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王勇本说,今后他们还将继续见证农业的巨变和腾飞。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