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农民发展合作社的瓶颈亟待解决
一、发展成效
1.带动了农业结构调优,农业产业规模扩大。通过发挥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促进了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了高效农业的占比,形成了以康寿稻米等60家粮食种植类及老张农机、迪林植保等40家农机服务和植保类合作社为代表的70万亩优质稻米,以善良苗木等87家合作社为代表的22万亩花卉苗木,以花凤禽业等168家合作社为代表的年饲养1800万只优质黄鸡与181万头优质生猪,以光远果蔬等162家合作社为代表的15万亩外向果蔬,以丝韵蚕业等43家合作社为代表的10万亩优质蚕桑万吨优质蚕茧,以及以池鑫水产等34家合作社为代表的3100亩特种水产的六大产业板块。
2.促进了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开拓增效显著。目前,全市与学校、企业、超市、批发市场等对接的合作社已有196家,其中正式签订书面合作协议的19家,年销售额1.5亿元,行业涉及猪肉、羊肉、禽蛋、蔬菜、水果、水产、食用菌等。324家农民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品牌500多个,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的合作社34家。如皋市花凤禽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水绘园商标,成为全市首家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并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该合作社牵头成立了苏合销售联社,在市区开设了直销门店。
3.强化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合作社积极组织广大成员进行标准化生产,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有追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追溯,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保障了食品安全。2016年,全市农民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23.6亿元,统一组织购买生产资料总值9.4亿元,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及生产资料购买价格贵的问题。如皋市万福禽业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组织社员从事肉鸭的饲养与销售,实行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疫,统一价格回收“五统一”服务,以社员养殖盈利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养殖,近三年来,该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7224万元,实现盈余167.51万元,社员分配150.76万元。
二、具体做法
1.宣传培训,促进合作社依法发展。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日,在繁华地段悬挂标语条幅,印发宣传资料,开动流动宣传车,在市报上连载一法一条例的相关知识,在市电视台播放专题片和流动字幕,进一步营造学习宣传氛围。利用“五五”普法等宣传的机会,发放合作社法律法规单行本。市农业培训中心每年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训,邀请省、市、扬州大学及本市领导和专家授课,累计培训14批次 3000多人。在市级层面加强培训指导的同时,合作社内部也注重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如皋市光远果蔬专业合作社严格执行培训制度,近五年共举办百人以上规模的培训班50多场,由合作社高级农艺师讲课,同时印发自创的《草莓报》和《基地通讯》累计发放4万份,并组织骨干社员到外地参观学习,社员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2.四措并举,推动力合作社规范发展。市委农办按照自愿参加、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要求,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指导。一抓典型引路。选择多家不同类型的典型予以重点指导和扶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二抓龙头带动。鼓励专业市场、加工企业和专业大户发挥自身优势,牵头组建合作社。三抓部门牵头。注重发挥农业生产服务部门的技术信息等优势,引导他们转换职能,为相关专业合作社提供更多支持。四抓协调服务。积极参加展销会、农洽会等活动,加强产销对接,帮助申领农副产品绿色通道通行证。
3.组织领导,加快合作社壮大发展。如皋市委市政府把积极引导合作社规范化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市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多次主持召开合作社负责人座谈会,市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合作社了解情况,协调解决合作社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市每年都出台文件要求强化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明确了具体推进目标任务,将其作为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加以推进。
4.政策扶持,强化合作社示范带动发展。一直以来,我市在合作社发展中是“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对确实起到示范作用的合作社,推荐优先获得扶持,2012年以来,共争取到省级扶持项目74个、扶持资金1406万元;寿奉稻米合作社获国家转移支付项目20万元。通过项目建设,不仅提升了这些合作社为社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带动周边农户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显著。
5.政策配套,激发合作社快速发展。为了鼓励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市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用来扶持合作社。对获得国家、省、南通的农民合作示范社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农地股份合作社实施自主规模经营,经营面积500亩以上,完善社员保底分配和按股分红的;以村为单位开展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关系,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经验收合格,原则上奖补每个合作社1万元。近年来,本级财政扶持合作社资金累计达600多万元。
6.加强培训,提升合作社财务质量。近年来,我市分档次分类别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首先,与市技工学校联合组织对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进行普及型培训,以镇为单位组织开展,每镇参加人数都在300人以上,共培训2.1万人次,效果较好;其次,积极组织南通市级以上示范社参加上级部门开展的提档升级培训,多次组织镇农经中心主任、合作社辅导员和示范社理事长、财务人员到外地学习经验;然后,对合作社进行专业型培训,包括档案规范化建设培训班、财务软件使用培训班、电子商务培训班、品牌化建设培训班、项目申报业务培训班等等。特别是财务软件培训,每年一到两次,都邀请省征东软件公司专家来我市实地现场上机操作培训,培训对象为当年名录内合作社财务人员和新培育规范运作的合作社财务人员,共培训1000多人。目前,全市合作社统一运用财务软件规范核算的有78家。
三、存在问题
1.工商登记不规范。合作社注册登记要经过一些程序,所提供的登记资料都要真实、有效。但有的地方为了追求入社率,下达任务指标,一个乡镇一天中就能工商注册登记多个合作社,个别合作社成员资料就是由村组干部直接提供给工商部门,有些农户都不清楚自己已是合作社的成员。
2.自身运作不规范。按照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每年至少都要召开一次成员(代表)大会,讨论生产经营、人事调整、技术服务、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但一些合作社是 “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正常开会讨论很少,基本都是理事长说了算,相当于“一人合作社”。有的合作社不能按照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合同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作社“一社两制”。核心成员按股分红,其他社员只享受市场优惠价服务。二是公司成员出资注册,经营管理实行公司运作,对外挂公司和合作社两块牌子,对社员只有优惠购销,没有盈余返还。三是将合作社作为一个品牌,成员各人以合作社名义开展私人经营。四是公司董事长或生产科长兼合作社理事长,实际运作是“公司+农户”模式,利益关系只有产品买卖交易。
3.财务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理事长大多都是农民,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意识缺乏。目前多数合作社特点主要体现在规模偏小、实力较弱、质量偏差。有的合作社大部分成员文化程度较低,标准化生产、规模化销售、闯市场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之有些合作社出生就病体缠身,所以体现到财务管理上就显得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筹集营运资金难、使用资金随意性、会计核算方法乱等方面。
4.成员变更难。自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合作社迅猛发展,工商登记无需验资的前提下,合作社数跟社员数急剧上升。但随着合作社规范发展的要求年年提高,有的合作社就要变更,但变更的手续相当繁琐,尤其是社员的变更,如原来1000多个社员的合作社,现在要变更社员数,将社员减少到100多来规范发展,但工商要求原先的社员签字程序还得执行,导致这些要变更的合作社知难而退,因此出现了不少的 “挂名社”、“空壳社”、“僵尸社”,为每年的工商年报公示以及规范管理带来难度。
四、对策建议
1.严格“三会”制度,充分发挥“三会”作用。严格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三会”制度,以制度促规范。民主制订合作社章程,按照章程要求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逐步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产品销售。民主管理和决策社务,正常开展活动,成员(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对合作社重大决策事项进行民主讨论和决定。合作社会议记录必须由全体与会人员签字确认,并及时向成员公布,推动社务公开。
2.实行“四个分开”,明晰产权职责。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等领办主体要做到财务、管理、经营、项目“四个”分开,重点做到财务独立核算,管理经营分离,产权关系明晰,股本结构优化,防止一股独大。加强合作社公积金管理,公积金量化到每个成员名下,合作社拥有支配权,成员拥有所有权和收益权。
3.健全成员账户,规范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对保障合作社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严格按照《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及《合作社示范章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建立健全成员个人帐户,准确记载成员出资额、公积金份额和与本社的交易量(额)。聘用专业财务会计人员记帐,定期公开财务报表,接受成员监督。财政扶持形成的资产要平均量化给每位成员,记入成员个人帐户中。
4.创建农民综合社,打造田园综合体。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三大目标,以农户全覆盖、土地全覆盖、服务全覆盖、受益全覆盖为基础,建立利用“三资”推动农村发展的全新平台,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实现村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资产的有效管理、资本的有效运营、投资的有效统筹、项目的有效落地,积极创建农民综合社,全力打造田园综合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