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

来源: 时间:2018-11-12 点击数:

在江苏水稻集中收获的季节,记者走进溧阳市南渡镇庆丰村,只见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野里来回穿梭,一片片金黄色的水稻收割完毕,集秸秆粉碎还田、耕整、施肥、播种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作业机械将原来的几个步骤“一气呵成”。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农机走进千家万户,逐步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尤其是近年来,在创新和服务驱动转型之际,江苏通过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与多元化市场机制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机器换人”、优化传统农业的发展路子。如今,我省农机产业已进入崭新的高质量发展时代,不但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大幅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也明显提升,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服务公司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机器换人”: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

“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喷药不下地、栽秧不弯腰”已成为我省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溧阳市建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陆建新气定神闲地站在大马力收割机旁,看着机内刚收割完的稻谷正“唰唰唰”地通过“长臂”搅龙高速装进运粮车,黝黑的面庞露出自豪的笑容。

陆建新是当地首个尝鲜大马力收割机和植保无人机的农户,合作社从耕地、插秧、施肥到收割、烘干再到脱粒、包装,一整套全产业链的农机可谓应有尽有,他同时也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改革开放让我从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一个农民能用上科技感十足的无人机,只要提前在手机上规划好路线,一台无人机就能准时轻轻松松完成全部农田的农药喷洒作业。”他告诉记者,植保无人机作业量是普通农机的20倍、传统人工的50倍,同时实现人药分离,低量施药减少污染,最大程度保障农民健康。

“‘机器换人’让农民有了奔头。如果不靠机器,这么多的田,不知要靠多少人。”溧阳市农林局农机科科长蒋秋新直言,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破解的是农业“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对于稳产能、降成本、提效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助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0年来,在农业劳动力及耕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我省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从而保持了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针对各个时期的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需求,我省先后重点发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麦条播机、水稻插秧机、粮食烘干机、高效植保机等不同种类的适用农机具,农业生产领域的空白不断得到填补,农机装备水平迅速提高。其中,联合收割机发展速度最快,2017年的数量是1978年的593.2倍。

合作共用:构建新型服务体系

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我省各级政府开始应用市场调节机制,培育农机作业市场,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引导农业机械向大中型、高性能的方向发展。农机作业突破了一家一户及地域限制,涌现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多形式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对于社会化服务,溧阳市竹箦慧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宗春华深有体会。由于气候原因,收获季节往往阴雨绵绵,过去时常遭遇“烂稻场”,损失惨重。为此,宗春华开始联系周边农户,一起建立了农机合作社。这两年又购置了几台自带粮仓的大马力收割机,效率是传统收割机的2倍,不但满足了本地作业需求,还跨区作业增加收入。去年,我省已有这样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8849 个,承担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累计超过2000万亩,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321.8亿元,社会化服务面积占总面积比例超过60%。

“这正是社会化服务的主旨,也是‘机器换人’的落脚点。”蒋秋新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主导力量充分体现在农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提高了农机作业的经济效益,调动了农民和各种经济组织投资农机化的积极性。

财政引导:掀起新一轮购机热潮

农业机械化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与财政投入的引导。自2004年起,中央及省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7.72亿元,连续多年补贴在10亿元以上,补贴农民购买机具达178.33万台套。地方各级政府也因地制宜逐年加大对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补齐农机化发展中的短板,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我省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加快和质量提升。

“我第一台大马力收割机是贷款买的,很吃力,现在有了财政的购机和作业补贴,30多万元的机器,自掏腰包不到三分之二,就能开回家了。”陆建新今年又购置了4台带驾驶室的大马力收割机,“驾驶室自带空调,人也舒适。”

“为了提升稻麦收割机械化自给能力和防灾抗风险能力,减轻秸秆禁烧压力,确保粮食丰产丰收,我们市镇两级财政将连续2年拿出3000万元资金,对全市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购买大马力收割机给予一定的作业补贴,逐步打消农民机手认为‘价格高、难以承受’的顾虑。”溧阳市财政局总会计师田春华告诉记者,财政小投入撬动了大变化,掀起了当地农户购机热潮。同时,为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和发挥实效,每台补贴的收割机上均装有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监管,保证每台机器连续5年在本地服务面积不低于500亩。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