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发展成为高质发展的底色

来源: 时间:2018-10-17 点击数:

    国庆长假期间,在灌南县堆沟港镇大地上,不时可见星罗密布的农家别墅在绿树丛中,人工湖生态公园,洆珠湖生态园林、中杉林木公园等14个城乡公园、游园,举目皆景。农村房屋古雅别致,河水清澈见底,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欢声笑语……好一幅绿地常在、碧水长流、经济发达、社会幸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生态“生”优先呵护“源头”始
    生态是生存之本,环境是发展之基。今年以来,堆沟港镇瞄准国家级卫生生态镇创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生态优势,以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打造特色为出发点,注重从源头上呵护原生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镇党委政府专门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奖,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综合先进奖考核表彰项目之一。
    在堆沟港镇,化工生产曾是与冶金、造船、物流并列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该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舍“税源”保“水源”,在全镇果断实施了化工企业提档升级治理行动,相继关停转型升级80家化工企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新化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环境污染。
    曾素有“苏北水乡”的堆沟港镇根据河流密布、沟渠大小不一、道路众多杂乱的特点,该镇以全镇、全村、全组为整体,科学修订镇村规划,全面推行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镇村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按照康居工程建设要求,先后对危房旧房进行拆迁改造。在全镇组织开展农村闲散宅基地有偿退出,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重新布局内河、沟、渠、路,着力建设“以水为魂、以绿为韵、以农为景、以乐为趣”的田园型生态宜居村庄。
    为了切实改善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堆沟港镇率先在全省开发了城乡生产垃圾集中处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五位一体”长效管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顺利通过江苏省卫生城市复审。
    入城“森”呼吸出门“林”距离
    树木参天、绿草茵茵、花团锦簇……穿行在堆沟港镇的大街小巷,仿佛走进了旖旎的乡村公园。头队村村民王先生自豪地说:“镇村建成多处文体公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为乡亲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近年来,堆沟港镇围绕绿色发展这条主线,主动顺应群众期盼,突出瞄准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不足,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致力为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面貌“双提升”,使入城“森”呼吸,出门“林”距离化为生动的现实。2018年春,该镇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绿色乡村建设综合一等奖。
    今年,堆沟港镇又抓住建设“一片林”、建美“一座城”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利契机,紧扣灌河生态防护林建设和森林城市创建目标,通过沿路提绿、沿河补绿、拆墙透绿等方式,分类塑创堆沟新城和乡村绿化建设特色。镇政府安排专项补助奖励资金,用于绿化美化工程。各村居社区按照“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的要求,结合“263”行动的河道疏浚、道路建设、村庄整治,想方设法挖掘绿化空间,实行节点植绿、景点缀绿、成片造绿,达到了河堤绿化“生态化”、道路绿化“景观化”、村庄绿化“森林化”的建设效果,并做到一树一苗、一园一林专人专管。
    为确保惠民,堆沟港镇大力实施林业扶贫。今年,三分之一的新增经济林为扶贫经济林,全部由财政兜底,集中流动土地,统一购苗栽植,按照户均10棵的标准,统一分发给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此外,该镇对政府公益林进行公开发包,承包人利用林下空间套种黄花菜、油用牡丹、玫瑰等经济作物,既保证了林地得到精心管护,又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推行“河长制”实现“河长治”
    堆沟港镇作为临港产业区“后花园”,十万人口饮用不源保护区,境内河沟纵横、水网密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河水变黑变臭,河面垃圾丛生,河岸杂乱无章……
    为有效治理这一状况,堆沟港镇坚持守生态红线,以清水走廊建设为主线,组织实施了“退渔还河”“引江入湖”和人工湖生态风景保护区工程。从今年开始,堆沟港镇按照“生态、景观、自然、和谐”的目标,对全镇水系进行规划设计和综合整治。河道立面上采用梯形缓坡和生态护岸,河坡上栽植红叶石楠、桂花、垂柳等景观植物,使其春、夏、秋、冬四季花开,实现了“河清、水净、岸美”管护目标。
    在此基础上,该镇还按照中央和省市相关部署要求,强力推行“河长制”,实现“河长治”。全镇12条县级骨干河道以及126条乡级、398条村级河道全面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河长管护机制,确保每天河面无影响生态的植物、无漂浮物、无生活污水排放;河坡无生产生活垃圾、无乱堆乱建、无乱种乱垦;河道无行洪障碍物、无阻水高秆植物、无圈圩筑坝,有效改善和提升了水环境质量。
    如今,漫步在堆沟港镇的河畔,鸟语花香、垂柳依依,到处散发出生态和谐的时代气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