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集镇“虾稻共养”添钱景
走进黄集镇三座楼村海龙稻虾共养基地,沉甸甸的稻穗摇曳生姿,稻田四周环绕着一米见方的深沟,清水缓缓流淌,低头一瞧,一笼新鲜的小龙虾正被陈海龙拉上岸。
稻田里养虾,虾吃昆虫,粪便还田,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稻能卖出好价格,小龙虾更是备受市场欢迎。
“稻田养殖小龙虾,每亩投放1万只虾苗,到了收获季,每亩既可捕捞小龙虾300-600斤,又能收货有机水稻800-1200斤,还减少了病虫害,节约了农药开支,初步预计亩产纯收入1万元以上!”
黄集镇三座楼村的陈海龙,一边从田里收龙虾,一边高兴地说:“我看准稻虾共养这个项目,之前光武汉就跑了十多次,学习了一年多。今年回到家乡,开始创业。”
今年3月份,黄集镇通过政策引导、试点推广,在三座楼村引进种植大户陈海龙,流转土地探索试点稻虾共养模式,助力群众增收。陈海龙流转了65亩土地,投入50万元,开始试点稻虾共养,目前已经盈利了20万元,明年预计每亩地盈利1万元。明年,陈海龙筹划着扩大种植面积,并且免费为三座楼村的贫困户提供稻虾共养技术,带动他们共同致富。
陈海龙介绍说:“夏天水稻生长期,水稻遮阴挡阳,为小龙虾提供了好环境;秋天水稻收获后,剩余的稻草沤水,又能吸引蚯蚓,这些又是小龙虾的好饲料;冬天的时候,稻田不仅提供了过冬场所,还可以让小龙虾自然繁殖。稻田养虾,虾不离稻,稻不离虾,小龙虾成为有机稻米质量的一线‘监管员’。因为不使用农药化肥,稻米品质提升,价格更高,收益也更多。从大的方面来讲,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虾,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既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又改变了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三座楼村试点成功,黄集镇将把“稻虾共养”在全村,乃至全镇有条件的贫困户和养殖合作社中大力推广,让稻虾养殖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