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率先制定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6月兴化市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2018-2022年)》(兴发﹝2018﹞31号),方案对兴化市未来5年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深入实施 “五大行动”。
(一)实施农业产业提质行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到2022年,优质稻麦品种占比达95%以上。加强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建设,到2022年,大中型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85%以上,优质肉羊规模养殖比重达70%以上,家禽规模养殖比重达99%以上,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占比提高到85%以上。2.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到2022年,新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新认证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1-2个。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到2022年,培育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品牌2个、10亿元以上品牌2-3个。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到2020年,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50%以上;建成省级家庭农场发展示范市。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成为农服务综合体35家,服务面积30万亩以上。高效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比稳定在60%以上。4.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到2022年,在重点区域和重点线路集中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0个。做大做强兴化大米加工产业群、脱水果蔬加工产业群。到2022年,市级以上农业园区基本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主导产业比重达70%以上。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0年前,完成省下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比重达80%以上。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18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累计达6万亩。到2022年,设施农业比重力争达25%、设施渔业比重达1/3以上。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能力提升四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6.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2022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年均递增12%。大力推进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中国调味品之乡。鼓励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园,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网店”工程。到2022年,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达7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到2022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达300家以上,创意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15亿元以上,省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达6个。
(二)实施生态质量提优行动,打造美丽宜居环境
1.推行农业绿色生产。继续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做好药肥包装废弃物回收,到2022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农作物秸秆、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均提高到98%。2.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划定县级生态红线区域。严格生态红线区域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到2020年,完成重点湖泊湖荡退渔(圩)还湖生态修复工程。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2%,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3.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到2020年底,启动实施饮用长江水工程。基本完成农村无害化户厕建设和改造工作,每年清淤土方300万方。4.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优化乡镇行政区划。加快推进戴南特色小镇、沙沟渔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科学划定重点村、特色村和一般村。5.加快特色田园乡村建设。2018年建成省特色田园乡村5个、泰州市特色田园乡村1个,2019年创建省市特色田园乡村10个,到2020年每个乡镇(街道)建成不少于1个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做好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工作。
(三)实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繁荣兴盛农村文化
1.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到2022年,挖掘申报一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一批农业传统文化活动品牌。充分放大“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加大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度。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快推进镇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到2020年,实现行政村“每月一场电影”“每年一场演出”全覆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宣传小品。普遍建立美德善行榜,鼓励建设美德善行长廊、广场、场馆。推进“新时代农村讲习所”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倡导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深化家规家训家风建设。
(四)实施乡村治理提效行动,夯实农村基层基础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村党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不断选优育强带头人,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2.夯实村民自治基础。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基层民主决策、基层民主管理、基层民主监督、服务型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到2020年,农村和谐社区建设合格率达95%以上。3.营造乡村德治氛围。依法、民主制定村规民约,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发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影响和带动作用鼓励乡贤参与家乡建设。4.建设平安法治乡村。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完善市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
(五)实施民生保障提档行动,创造农村美好生活
1.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到2022年,力争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增1万元。累计扶持农民成功创业8000人。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重点优抚对象、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全市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正常调整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强化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达75%左右。全面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3.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到2020年,建成3家以上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达到省定建设标准。4.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乡村道路提档升级,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确保在2020年前建成“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实现镇村公交配套道路双车道四级公路通达率100%,行政村、特色田园乡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100%。5.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升精准脱贫质量,落实精准帮扶措施,实行分类施策。完善“阳光扶贫”信息平台功能,确保到2019年完成脱贫任务,2020年巩固脱贫成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健全的保障机制。强化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强化人才支撑和投入保障,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全面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