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推进“一村一项目”集体增收行动
今年以来,射阳县找准集体增收路子,大力推进“一村一项目”集体增收行动。1至8月份已投资1.7亿元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实现收益944万元;年收入18万元以上的村192个,占比达86%。100万元以上的有23个,占比为10.3%,村集体100%有经营项目。
起步强劲发力集体增收底气足
“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经济课题,更是政治命题。”县主要领导语气坚定。射阳坚定壮大集体经济,为“一村一项目”集体增收行动注入新内涵。
实施集体增收行动,仅靠村级组织显然缺乏“话语权”,该县把这项工作放到全县层面来推动、落实。围绕消除一批经济薄弱村、提升一批经济一般村、打造一批集体增收示范村,县委、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一村一项目”集体增收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县委农工办牵头组织镇区“初诊”找“出路”、会同相关专家“会诊”谈“思路”,共理出发展领办合作经济组织、开发集体资源等六大类“十六条路子”,整合涉农资金向“一村一项目”倾斜,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流向乡村。
壮大村集体经济领头人是关键。县委组织部着力培养村居干部,邀请专家围绕种植养殖、加工等增收项目对村居干部开展培训,一批群众口碑好、带富本领高的“双强”书记脱颖而出。
破茧舞姿蹁跹集体增收路径新
家庭承包责任制“分”得充分、“统”得不够,导致普遍有“集体”无“经济”,射阳“一村一项目”强化了“统”的功能。“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大胆试、支持勇敢闯。”县有关领导态度坚决。
巧借外力,让“死资产”变成“活资本”,四明镇邵尖村将230亩荒废河滩进行利用,吸引县国投公司投资1.84亿元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集体年增加发包收入和管理收益20万元。
增强内力,兴桥镇西移村,从村民手中流转920亩土地,整合集体180亩机动地,共1100亩成立集体农场,年收益50万元;全国蚕桑重点镇特庸镇“长”出美丽产业,王村流转土地300亩建成集观光、旅游、采摘于一体的果桑园,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光采摘桑果,亩产桑果1500斤,实现旅游净收入60多万元,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激发活力,盘湾镇盘东居委会投资69万元购置大型农业机械,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为本村农民提供服务,年收益9万元;洋马镇贺东村流转土地建设4A级乡村旅游景点和生态农业与稻鳅养殖基地,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风景,集体年效益60万元。
共享幸福和谐集体增收印象美
集体富裕了,两委班子干起事来“腰杆子”也直了。大美乡村跃入眼帘。四明镇邵尖村,村容整洁,人气旺盛,党群服务中心大楼里各类服务窗口一应齐全。80岁的吴安仕老人领到了300元高龄补贴,他说:“做梦都没想到老了能在村里拿钱!”村支书介绍,村里对凡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全部减免,对113名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300至500元不等的节日慰问金。兴桥镇西移村自创办集体农场以来,全村群众吃自来水的底数全部由集体承担。
据了解,全县已新建农村公路505公里、250座桥梁,完成2.58万户危旧房改造。230个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全部达标,一改以前一段时期内,有些村居日常运转基本靠“补”、公益事业基本靠“捐”的被动局面。在全市率先对困难群体实行“一全员四托底”民生救助办法,让困难群体活得有尊严。长荡镇宏才居委会投入102万元,建设公共绿地2.5亩。合德镇大兴居委会投入78万元,兴办公益事业。射阳获评“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县”,以“生态+”优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如今,放眼鹤乡大地,集体正在强起来,农民正在富起来,农村正在美起来!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有力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