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

来源: 时间:2018-11-05 点击数:

    十八大以来,江宁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围绕发展绿色经济这条主线,久久为功,扎实推进金花村建设、千村整治和百村示范、四变工程和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适度利用有机统一、产业发展和富民强村全面推进、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基层建设和治理创新同步提升的新路。“两山”理论在江宁裂变出巨大能量,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我区更高起点、更高质量地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紧扣主线、不断完善,统筹谋划“两山”理论落地生根
    江宁区从 2011 年开始启动金花村建设以来,总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起步到现在,始终紧扣“两山”理论的精髓实质和核心要义,不断完善推进思路和工作举措。第一阶段:2011年-2013年,探索起步阶段。以发展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为切入点,着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探索建设世凹桃源、石塘人家等一批金花村,为全区推进美丽乡村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2013年-2015 年,全面推开阶段。在认真总结金花村各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部署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对城镇规划外的农村地区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规划保留点和非保留点。规划保留村按照“五位一体”要求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非保留村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避免过程性浪费。第三阶段:2016 年-2017 年,深化提升阶段。部署实施“四变”工程(盆景变百花园、农村变大景区、大学生变创业者、农民变富裕户),统筹推进示范片区、组团、点的建设,并不断拓展产业、党建、文化等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整体风貌,联动产业发展,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第四阶段:2018年开始,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明确“四变兴农、五新强村”工作主线,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主抓手,深化“四变”工程,加快培育新主体、打造新田园、发展新业态、营造新风尚、促进新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二、规划引领、五位一体,有序展开“两山”理论探索实践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点线面统筹推进,构建联动互补发展格局。在“3个500平方公里”的总体框架下,按照一张图、一盘棋的要求,进一步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发展格局,编制全域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将全区农村划分为4 个片区、20个组团、316 个规划保留点、646个非规划保留点。突出西部生态、中部水乡、东部温泉、南部山水的特色,加快各片区道路、门户、景观等框架建设,串点连线,着力构建形成全域景区格局。统筹考虑产业集聚发展、文化文脉相连,在 4 个片区中确定 20 个组团,打造各片区的核心板块,放大辐射带动效应。注重分类指导,对城镇建成区外的 316 个规划保留村,按照产业、文化、生态、治理、富民“五位一体”联动发展要求,以徐家院、观音殿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为引领,有序推进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对其他646个非保留点,以“两处理、两清洁、两化、两完善”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推进过程中,从核心区入手、以乡村旅游干线为基,点线面统筹实施,形成全域景区、联动发展的大格局。二是坚持生态为基,统筹保护与开发,全面改善农村整体环境。始终把生态作为农业农村最大的优势和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精细化耕作每一分土地,杜绝农地抛荒,着力呈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地田园风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切实保护好林盘、田地、沟渠和水体等原有生态本底和山水肌理,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成400 余套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近45%。建成120 公里乡村旅游干线,创建全国农村“四好”公路示范区。完成第一批以旅游干线、提档升级农路为主的163公里乡村林荫大道建设,构建形成串连西部示范区的绿色长廊。建立健全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推行农村垃圾“二次四分法”处理,今年行政村覆盖率将达到 80%。启动农村厕所革命,率先在乡村旅游景区、特色田园乡村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地使用符合农村特色、成本不高的材质改造村庄,广泛采用本土树种、花卉完善村庄绿化,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开展以菜园、果园为主的微田园建设,彰显江南风情和农村气息,让农村回归田园生态、田园风光、田园建筑。三是坚持产业为核,多元化经营发展,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动力。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现代农业六大产业体系和全区生态休旅经济发展布局,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益。特别是充分发挥南京后花园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拓展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和多重价值,引导区国企集团、田园东方、台湾薰衣草公司等多元主体,大力发展文创经济、康养经济、民宿经济、度假经济等农旅文结合的多元化业态,打造了香草小镇、互联网小镇、茶文化小镇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发展的新平台,溪田田园综合体成为财政部第一批全国试点单位。特别是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效,规划建设了“一带三区”的区域民宿新格局,汤家家、龙乡双范、云水涧等一批精品民宿茁壮成长。农村不光承载现代农业发展,也开始逐步承载绿色经济、无烟经济等新业态。四是坚持文化为魂,传承与创新结合,全面彰显江宁文化气质。加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乡土遗迹的挖掘、保护、传承,并适时引入现代文明,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梅龙鼓韵、秣陵石锁和鞭春节、喊春节等一批优秀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杨柳村、佘村等一大批古村落焕发生机。同时,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持续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优秀乡土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具有浓郁乡愁情绪和现代文明意识的乡村文化成为美丽乡村的独特标识。五是坚持治理为要,夯实基层和基础,增强农村社会发展活力。坚持党建领航,扎实开展特色田园乡村“五双”行动,建好“双强”队伍、打造“双型”阵地、开展“双促”活动、搭建“双联”平台、选树“双特”典型,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和号召力,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创新乡村治理结构和体系,全面提升以“四个民主”为核心的议事决策水平,构建完善“三社联动”机制,深入推进政社互动,提升村级承办政府事项的水平,全力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创新网络化社会治理机制,落实“一张网、五统一”要求,形成全面覆盖的乡村服务管理网格。率先建立一批乡贤队伍,充分发挥乡贤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六是坚持富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始终把富民作为检验建设成效的唯一标准,引导扶持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链条延伸、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找准切入点(对投资体量较大、本地农户和集体无法承担的产业项目,尽可能引入国企集团和社会资本;对适宜于集体和农民的产业项目,加强引导管控,尽可能农民和集体参与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深入推进以“三地一产”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盘活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承包地、宅基地以及闲置房屋等资源资产,推动农村各类沉睡的资源资产重新配置,不断放大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注重与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以新产业新业态的带动困难群众就业创业,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两山”理论在江宁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美丽乡村已经成为江宁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品牌。
    一是农村面貌彻底改变。到2017年底,贯穿牛首-云台生态廊道的西部示范区380平方公里基本建成,西部生态环线成为全省首批旅游风景道。中部示范区 20 平方公里核心区框架初具雏形。建设220个规划保留村和400个非规划保留村,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 116 个。全区建设覆盖率达到 70%。涌现出黄龙岘、石塘人家、大塘金、周村、七坊等一大批国家级的美丽乡村典范。农村逐渐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山水田林村错落有致,大地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二是农村经济提质增效。逐步构建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生态休旅经济为主干且多链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链。农业现代化水平跃居全省第三,创建省高星级乡村旅游点26个,建成汤家家等一批市级民宿村5个,床位数达到2000多张,以西部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环绕越文化休旅经济带为骨架的环城乡村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形成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近 50 亿元的乡村旅游规模。
    三是发展活力更加强劲。随着环境的改善和产业的兴起,农村人口正在逐步回流,空心化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城乡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均衡,互动和交流更加密集,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农民的文明意识大幅度提升,农村沉淀了更多的乡愁情结。党建引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基础,培养了一批勇挑重担、风清气正和办民办事的基层干部,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
    四是富民强村步伐加快。通过有效引导和管控,农民和集体逐渐融入新的产业链条,家门口就业和创业成为现实。上个月底,江宁区对已建成的 94 个示范村进行了专项调查, 2017 年9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民人均支配收入达到3.27万元,比全区平均水平(2.37万元)高出9000 元,对比建成前,人均增收11100元。社区集体经营性资产总量29416万元、经营性收入3347万元,比建成前经营性资产增加 26780万元,经营性收入2554万元。大学生创客180人,创业的农民老板776人,创业户平均年收入超过30万元,并带动就近就业的农民5000余人。
    三、更高起点、更高质量,全力打造“两山理论”示范样板
    “两山”理论指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城乡两元文明共生和城乡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我区在“两山”理论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标乡村振兴“20 字”总目标和“六个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我们持续发力、攻坚突破,不断将“两山”理论引向深入。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南京实践全市美丽乡村现场推进会议要求,紧扣区委、区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变兴农、五新强村”的工作部署,深化“四变”工程、做强五新支撑,全力打造“两山理论”示范样板,集成推动乡村振兴。一方面深化四变工程。持续推进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把盆景变成百花园,力争5年内,“420316”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全部建成646个规划一般村全部建成美丽宜居村庄。其中,今年规划保留村建设覆盖率达80%,非保留村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覆盖率达35%。加快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创建,把农村变成大景区,力争 2年时间内创建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到“十三五”末,乡村旅游接待规模超过 16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76亿元以上。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返乡,把大学生变成创业者,力争5年内,全区大学生和农民在农村成功创业数量的超过3000人。加快推进农民持续增收,让农民变成富裕户,力争5年时间农村居民新增收入超过1万元。
    另一方面做强五新支撑。下大力气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农人、乡贤精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等新主体,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力争5年时间内,领办和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加1000人。大力发展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休旅经济为主干,多链融合、功能多元、效益明显的新业态,做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确保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力争进入全省第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大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宜居的新田园,奠定乡村振兴的生态格局。全区林木覆盖率保持30%左右,3年时间,建成500公里的乡村林荫大道,实现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完成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营造党建领航、善治有序、文明和谐的新风尚,筑牢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力争“十三五”末,“五好”标准的三星级以上(含三星)基层党组织占比达 80%,“一张网、五统一”的全要素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区级文明示范村创建率达 80%。大力推动城乡发展新融合,提供乡村振兴的机制保障。用3-5 年时间,推动农村“三地一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健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互促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