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镇丁庄村乡风民风美起来

来源: 时间:2018-11-15 点击数:

    在茅山镇丁庄村,一幅幅具有丁庄特色又有宣传教育意义的彩绘文化墙装饰着整个村庄。“你看,这幅画画的是一位带着帽子的农民手捧着一串葡萄,旁边还写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字样,整幅彩绘颜色鲜艳又美观,又具有教育意义。在我们村,这样彩绘的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丁庄村党总支书记指着村里的彩绘墙说道。
    “民俗+产业”,乡风文明携手甜蜜产业
    彩绘反映的丁庄特色产业——丁庄葡萄,这是个甜蜜的事业。聚焦葡萄产业, 丁庄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葡萄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集采摘、观光、游乐、运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民俗旅游特色基地,先后打造出西宋庄美丽乡村、丁庄民俗村等一批亮点纷呈的民俗旅游配套景点。
    “以前村里不少人一门心思搞葡萄种植,忙着多卖几箱葡萄,有的种植户本身具有民俗才艺,但因为怕在才艺上耽误时间而对民俗文化不上心。”村民杨金超介绍说,自从开始建设美丽乡村后,村里的民俗配套成为了葡萄种植销售外的又一亮点,以前顾客都是买了葡萄就走或者打电话要求送货上门,现在村里的民俗文化留住了游客的脚步,游客一多,葡萄比以前更好卖了,大家就越发重视民俗文化活动的质量,不少种植户走上民俗大舞台,表演才艺、吆喝买卖,由开始的“扭扭捏捏”到现在的“信手拈来”,形成了“民俗+产业” 的良性互动。村里还建立了丁庄葡萄诗社,营造出良好的读诗、写诗、创作的良好环境,目前诗社共累计创作原创诗稿500余首。
    传播农耕文化,乡风文明潜移默化入心田
    一到周末,丁庄村的农耕园里就升起寥寥炊烟。原来,不少游客在这里煮大锅饭、烧农家灶。“大灶烧出来的饭特别好吃,还能炕粑粑,这都是我们小时候才能吃到的。”游客张女士介绍说。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耕文化成为了一种“怀旧文化”,但作为根深蒂固的文化传承,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茅山镇以丁庄村为试点,以葡松林、农耕园和爱情主题园为平台,开发体验农事、葡萄休闲观光等多项功能,葡萄产业、农耕文化、生态旅游共生共荣。在这里,50后、60后能回到“过往”,70后、80后能寻到乡愁,90后、00后可以体味二三十年前的农家生活,了解以前的农具如何使用,感受磨豆腐、碾水、手推车等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少不了“老把式”“老农民”的身影,村镇两级注重培养农耕文化队伍,把农耕人才纳入茅山民间艺人培养序列,充分发挥老农人在乡风文明中的带动、示范、传承、引导作用。
    传承非遗文化,乡风文明更具情感寄托
    “以前我们都是看别人演,现在我们自己都能演。”丁庄村村民王红娣自豪地说。
    春城地区素有马灯舞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剪纸、花船等传统民俗文化。丁庄村也定期举办长城花船、马灯舞、春城剪纸等传统民间特色民俗才艺集中展示活动、开展春城马灯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果展演活动,实现了让村民“自己当演员、邻居当观众”,农民群众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中,实现了从“观众”变成了“主角”,从“看文化”变成了“演文化”。
    这一个个活跃在乡村舞台中的身影,构成了丁庄乡风文明的一道道美丽风景线,打造出一批接地气、存底气的文化遗产节目。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发改经信委)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