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东兴镇村推行农地股份合作 预计全年股民分红10万
推进农地股份合作,是发展村级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的一条新路。去年夏季,启东市惠萍镇东兴镇村党支部一班人率先试点,成功创办了启东市隆升和谷物农地专业合作社。由此,村干部当上了“农老板”,648个农户入股合作社。
“今年以来,合作社实现小麦创收76万余元,水稻预计亩产价达1600元。入股农户农田租金收益比零散流转净增400元/亩,留守劳动力务工年收益超6000元。合作社预计全年股民分红10万元,村集体收益预计增加25万元。”细算合作社一年来的发展账,村支部书记、启东市隆升和谷物农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施健满脸洋溢着笑容。
村干部领办农地合作社
11月上旬,记者来到惠萍镇东兴镇村,只见成片水稻蔚为壮观。“全村1000余亩水稻丰收在望,收割在即。648个入股农户和村干部一样家家开心,这都是村里成立农地股份合作社带来的喜人变化。”施健介绍。
提及村干部创办农地股份合作社,施健坦言当初也是被“逼”出来的。施健说,在他们创办农地合作社以前,随着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全村4870亩耕地中,就有三分之一转包给外地人,亩租金只有一二百元,不少耕地普遍存在抛荒、半抛荒现象。
土地低效荒芜,成了村干部的一块心病。就在施健他们忧心忡忡之际,去年夏天,东兴镇村实施完成1045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再是启东市、镇领导以及启东市委农工办领导先后进村调研,鼓起了村干部尝试创办农地合作社的信心。就这样,村“两委”拒绝了外地人连片包地的请求,提出了创办村农地专业合作社的设想。
“党支部+合作社”,干部领办、集体经营,这样的合作社模式行不行?村干部们征询群众意见,许多村民寄予厚望,认为由村干部带头经营,农户以土地入股,这样的经营模式行得通、好处多、前景广,群众的支持,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
648个农户入股合作社
创办合作社,务必让农户多得实惠。创办过程中,村支部除了大力宣传成立农地股份合作社的深远意义和现实好处,更是直接与648个入股农户签订了每年每亩700元的土地流转金,还订立了年终二次分红的合同,让群众吃上了“定心丸”。
创办合作社,社务要明了。为此,村里一是将规章制度上墙公开;二是向农户发放土地股权证书;三是优先安排贫困农户进社劳动以增加收入;四是公开每一笔收支账目;五是定期召开股民大会,听取意见建议。
抱团发展促增收,组织优势显成效。为提高传统种植业机械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有效化解传统农业劳动力缺乏的发展难题,合作社以农户土地入股,实行统一购种、统一耕作、统一收割,走传统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之路。合作社1045亩土地分为5个方田,每个方田种植统一品种,进行无地界、大条块的机械耕作,648个户社员分户管理种植入社土地,合作社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服务、机械收割等成套服务。
第一年盈利将超50万元
隆升和谷物农地专业合作社确定了“稻麦机械化轮作”的规模种植模式。今年夏收,1045亩小麦获得了平均单产830斤、总收益73.88万元的良好收成。今年在田水稻丰收在望,预计亩单产1200斤,亩产出1600元,总收益有望超过170万元。两相相加,总收益243万元,去除土地租金和生产成本,实际盈利将超过50万元。
创办合作社,关键看农民得到了多少实惠。虽然合作社目前尚未进行最后的结算,但已有的效果或者预期的成果已经让全体股民非常兴奋。一是所有入股农户获得每亩700元的租金,是原来包给外地人租金的3倍多;二是合作社组织了以25个贫困农户为主体的生产小分队,今年已支付工资8.8万元,人均增加收入已超3000元;三是预计全年股民分红10万元,户均160元,还有望增加集体收入25万元。
农民土地入股成了股东,对合作社地里的庄稼长势也关心起来,自发当起了管理员和监督员。“入股的村民经常会去地里转转,发现什么问题就来告诉我们。”施健说,今年高温期,打水让合作社里的工作人员忙坏了,幸好村民们主动参与,哪边的水泵打不出水来了,哪块稻田里水没打足,一发现问题,村民们都会马上跑到合作社来反映。
合作社成立一年,村民们交口称赞。“土地流转出去,旱涝都有钱分,省心省力,自己还能干点别的挣钱,比以前各家各户种地强太多了!”更让村干部高兴的是,合作社创办仅一年多时间,由于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经营效益,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强,去年以来,全村多项重点工作走在了全镇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