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探索新时代 乡村振兴新路径
近年来,淮安市抢抓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三大战略机遇,以创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坚持把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加快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奋力唱响“水懂我心、自然淮安”的生态旅游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乡村旅游区52家,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50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淮安旅游业的“中坚力量”。
特色更加鲜明
模式多样。各县区紧紧依托自身特色资源,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金湖沿着300公里全域绿道布产业、建项目、调空间、优功能、兴民生的模式和全域导览体系建设,得到了省市领导充分肯定。
主体多元。交投、水投、西游集团等市县国有平台公司,不断加大对乡村振兴项目的投入力度;洪泽美丽蒋坝、淮阴码头古镇、中国漕运城等一批旅游PPP项目加速推进;招引淮安籍乡贤返乡投资,建成涟水县金鸡坨、淮安区恩赐山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区,淮安“多元融资推进全域旅游建设”被原国家旅游局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类型各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培育生态观光型、品尝购物型、休闲度假型、时尚运动型等乡村旅游产品,积极探索发展国家农业公园、高科技农业园、乡村民宿等新业态。金湖水上森林总占地面积1.2万亩,总投资10亿元,正在打造华东独树一帜的森林综合体。
乡村更加宜居
呵护乡村的青山绿水。用全域旅游的理念,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开展“点亮、添绿、净脸”专项行动,深化“263”专项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全市空气优良指数达到248天,金湖创成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盱眙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级森林旅游示范县”。
再现乡村的袅袅炊烟。加快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用3-5年时间建设300个农村新型社区,打造100个美丽乡村;大力推进15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断改善乡村生活和居住环境,真正让农民留在乡村、住在乡村。
留住乡村的人文风情。加大淮海戏、淮剧、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教下乡等活动,鼓励民俗大师、传统食品、民俗演艺走进乡村,留住更多人的童年记忆和乡愁情愫。
产业更加兴旺
乡村旅游日益火爆。全市共有乡村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68个,形成环洪泽湖、环白马湖、沿黄河故道、沿淮金线的“两圈两带”乡村旅游集聚区。
农业品质不断提高。拥有淮安大米、洪泽湖螃蟹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20件,位居全国设区市之首、占全省地标总数的45%,盱眙龙虾、淮安红椒、淮阴黑猪3件地标入围“江苏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20强”。
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食品产业产值已多年突破千亿元;盱眙龙虾产业年直接收入超过70亿元,从业人员超10万人,品牌价值达到170亿元,全国开设龙虾连锁店超2000家。
富民更加凸显
旅游扶贫持续发力。革命老区淮阴区刘老庄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全村新增加1200多个就业机会,村集体经济从负债7万多元发展到去年的盈利近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00多元增长到1.58万元。
旅游富民效果显著。总投资60亿元的盱眙天泉湖翡翠谷养生养老社区,带动了周边群众经营农家乐38家,年接待游客22.4万人,营业额达1068万元。
当下,淮安上下正进一步解放思想,持续深化全域旅游理念,重抓龙头项目,强化产业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公共设施,大力发展颜值经济、过夜经济、月光经济、后备箱经济,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