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保护助丁庄葡萄迈向高端市场
正值冬剪期,按照丁庄葡萄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接下来的环节是使用有机含量较高的肥料。这两天,句容茅山镇丁庄村“葡二代”陈志军,忙着和丁庄葡萄合作联社理事长方静商量有机肥事宜,“咱们能不能自己建堆肥场,搞测土配方?土壤缺什么补什么!”
得益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质优势,陈志军的20亩葡萄园今年大获成功,“一串精品阳光玫瑰,498元!”他算了一笔账,尽管标准化生产几近苛刻,但是效益喜人,“巨峰等常见品种也从去年的30元一斤,提高到了50元;阳光玫瑰一亩卖出了十多万。”方静也拿出了“权威数据”,因“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一金字招牌产生黄金效应,丁庄葡萄价格大幅上升,平均增幅达30%以上,“说到底还要感谢质监部门,为我们送来了金字招牌!”
如今因品质俱佳而名声在外的丁庄葡萄,也曾走过弯路,甚至经历过“地摊货”的尴尬。“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葡萄是参照日本的种植标准生产的,但是后来逐步发展到‘跑量’,也就偏离了标准化的方向,一度达到了7000斤/亩,基本丧失了市场竞争力,多被批发市场以3-5元/斤收购,这让很多农户放弃了葡萄种植,另谋出路。”同为葡二代的方静,亲眼见证了这段“黑历史”。
也因此,在成立丁庄葡萄合作联社后,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成为葡萄提质增收的重要途径。方静以建园标准为例,“以前一亩地新树要种60棵,3年后只留30棵;现在我们采用水平棚架,新树种18棵,3年后只留9棵,亩产控制在3000斤/亩以内。”值得一提的是,丁庄葡萄的多项先进生产技术,均转化成江苏省地方标准和市级地方标准。
标准化路子让丁庄葡萄品质提升,重新回归市场,成为南京等地市民青睐的品牌。“问题又来了,南京市场上的一些所谓‘丁庄葡萄’,能从5月份卖到第二年1月份,事实上,我们在南京的上市周期很短,从8月初到9月中旬,45天。”方静坦言,这又让他们动了保护品牌的念头,“建立一个品牌需要30年,而市场上毁掉一个品牌只要3个月,甚至3天!”
市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邵国兴介绍,从2016年4月开始,他们和当地质监部门主动介入,协同茅山镇为“丁庄葡萄”打造“金字招牌”,指导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帮助当地制定了丁庄葡萄的标准化生产、质量检测检验、信用建设等体系,提升产品品质。”2017年11月中旬,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公告,丁庄葡萄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我市第一个获得国家“地标”的农产品,“目前由丁庄葡萄合作联社牵头,有7家联社成员单位使用这一标志。”
陈志军的“心意葡萄园”就是其中一家。“按照‘地标’保护产品的要求,我们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更高了。”深谙标准化生产之道的方静,对此如数家珍,“从修剪施肥,到开花后控产,都有严格的标准。”以498元一串价格入驻商场专柜,并走俏南京市场的精品阳光玫瑰,就经历了这样的“严格标准化”,“疏花疏果后,精确到一串40到45粒,每粒17到18克。”今年3月,按照“地标”保护产品的规范,合作联社制定了丁庄葡萄生产种植标准,将“单层果”优质葡萄作为丁庄标准进行全面推广。
“从最初的标准化生产,到偏离标准化,以跑量为主,再到回归标准化,走向中高端市场,丁庄葡萄的发展,可以说是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邵国兴认为,在此过程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一金字招牌,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丁庄葡萄按照标准管理、生产、销售,形成了黄金效益。
据合作联社测算,使用这一标志仅一年,亩产增收5万元,7家会员合作社的种植户增收约45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葡二代们回来了,现在有50多人!”方静说,因为大家看到了葡萄带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