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得准“脉”找得到“根”摸得对“门”, 乡贤志愿服务队助力乡村振兴
在江宁区秣陵街道周里社区,活跃着五支由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组成的乡贤志愿服务队,每次行动他们都高擎队旗、身贴队标,忙碌在村务讨论、调解矛盾、志愿服务等现场操心着社区的大事小情。提起他们,村民们赞不绝口:“现在村里谁遇到困难了,都愿意找乡贤。”
“我建议修建村民休闲广场,给大家一个活动的场地。”“对,配套健身设施也要考虑,同时要重视工程质量……”出点子、提建议的正是周里社区乡贤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近日,村里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的空地规划展开热烈讨论。一个个事关社区发展的“金点子”被印入与会社区班子成员的脑海。如今,遇到问题找乡贤商量,已经成了社区干部的一种工作习惯。“凭借‘地熟、人熟、事熟’的优势,乡贤们掐得准‘脉’,找得到‘根’,摸得对‘门’,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周里村党总支书记王琳玲告诉笔者,去年在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多亏了王祖金、陈其保等乡贤多次走进村民家中解释政策、化解纠纷、释疑解惑,不断在工程推进中也出谋划策,这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现如今,农村人才普遍外流,基层班子人少、事多、压力重,如何激活乡村振兴的本土力量,我们探索成立乡贤志愿服务队就是一种尝试。”谈起成立这五支乡贤志愿服务队的缘由,王琳玲感触颇深。她说,今年社区借助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契机,将乡贤力量细分、细化,共成立了“盯得紧”督导考核、“管得宽”巡逻服务、“爱飞扬”公益服务、“搭把手”助老服务、“读好书”明智服务这五支由30名乡贤组成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队,零距离、全方位服务村民。乡贤刘金富是一名乡村医生,在给村民义诊中了解、搜集群众所想、所需,及时反馈给社区;80岁的老党员王祖金发挥余热,用当地方言、身边故事传递文明新风;乡贤们还利用各自特长,定期开展“大篷车”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义务修车、理发、缝补……社区乡贤们除了“辅佐”基层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是社情民意的“搜集员”、文明新风的“广播员”、矛盾调解的“润滑剂”。
在乡贤志愿服务队的红旗下,周里社区的乡贤们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合唱”中。笔者注意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公示的近期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社会治安、党建工作、医疗卫生等指标都达到了85%以上,与之前相比有大幅提高。“乡贤用百姓的话,说百姓的理儿;用百姓的法儿,办百姓的事儿。”周里社区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土生土长的乡贤通过千丝万缕的地缘、亲缘、姻缘关系与村民相连,鼓励乡贤“辅政”,可以用“老理”解开新难题,在此基础上成立志愿服务队,更能激活本土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