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敢闯敢试“魏集实践”

来源: 时间:2019-04-29 点击数: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走进四月的湖畔槐园,小楼、步道、游园、池塘,处处春意浓浓,笑语荡漾。这不是风景名胜之地,而是坐落在古黄河畔的睢宁县魏集镇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区。谁能想到,3年前,这里还是黄墩湖滞洪区中一片土墙瓦片的泥泞区。

魏集镇位于睢宁县东北部,工业基础薄弱,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在全县长期处于中下游水平。在深入学习实践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魏集镇党委认识到,坚持党建引领,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着力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切实把党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张变成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经过反复入村调研,征求民情民意,镇党委决定以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和睢宁县《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重大“三农”项目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魏集干群全力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聚焦生态振兴

打造村民宜居新环境

乡村振兴如何破题?魏集党委政府从群众最期盼的改善住房条件为突破口,以新型城镇化大坐标重新定位魏集建设,把镇区作为人口转移的首选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城乡统筹的结合点。按照“生态立镇、绿色发展、城乡统筹、产镇融合”的发展目标与方向,确立了十三五期间“一体两极、一镇六区”的“1161”空间格局,即,一个镇区主中心,一个重点中心村,六个集中居住区,一个工业集中区。建筑总面积约180万㎡,预计新增土地23000亩,实现26个行政村集中居住全覆盖、7.5万人全部集聚到8个集中区,形成“两心四轴五片区”的功能布局。

一切立足于实,一切立足于干。在睢宁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魏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党员干部分块包干,党员先锋队冲在一线,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着力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努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打造一支肯干事、会干事、不出事的党员干部队伍,用“魏集速度”开启了“魏集实践”。2017年,湖畔槐园、竹城御景园等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相继建成。

湖畔槐园由徐庄、戴庄2个村拆迁合并而成,按照生态园林的理念、将“槐文化”与景观元素融合,在小区内打造“槐梦苑”“槐香苑”“槐鼎苑”三个主题景区,创造性将小区与公园结合,实现“楼在园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小区道路硬化率100%,雨污分流,高标准垃圾收运体系,全日保洁。小区实现统一供气,安置太阳能路灯,全天候安保监控等,除此以外,小区内建有景观式微动力的污水处理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先进配套设施,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

竹城御景园是魏集镇第一个规模化的小区,第一个物业管理规范化的小区,睢宁县乡镇第一个使用管道燃气入户的高标准小区。小区按照“精品、精细、精致”的要求,在设计上,采用新中式风格,兼备传统建筑和现代设计的优势,灵动大气,别具一格。在功能配套上,每户均安装太阳能板,小区内路灯均为LED太阳能路灯,铺设管道燃气入户。同时,特别注重科学规范老年房建设,在一楼设计了130户老年房,解决了老年人的“上楼”困难等。

“老百姓住这小区之后,确确实实比原先的环境好,各方面都很好,说实在话,越过越想过。”说起新家,湖畔槐园小区居民陈放满面春风。

“实事求是地说,工作启动时也有很多阻力,部分群众恋旧不愿拆,个别群众害怕失房失地不敢拆,我们党员干部带头先拆自家房,群众就跟上来了。”3年前拆迁情景, 戴庄村书记姚辉历历在目。

目前,魏集镇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4个,在建4个,建成面积44.21万平方米,集中入住群众4900余户。通过整村搬迁、规模开发,实现了土地资源不断集约,镇村面貌不断提升,城镇空间不断拓展,功能布局不断完善。湖畔槐园通过集中居住,户均节约土地1.2亩,房屋建设成本下降35%,公共设施配套成本下降42%,增加耕地面积2200亩,集中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对复耕新增耕地和原有耕地连片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依托湖滨湿地景观与故黄河农耕文化,突出规模化与集约化现代农业优势,展示苏北水乡桃源仙境的田园生活,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

聚焦产业振兴

探索群众致富新路径

住上了洋房小楼,腾出来了大片土地,必须把老农民变成现代农民,让他们会种地、有钱赚,充实幸福生活的家底子。工作之初,镇党委政府统筹谋划,作为农业大镇,当以有机农业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培育特色农业,不断探索集体增收新路子。

在湖畔槐园旁边,是目前魏集镇发展最红火的稻蟹养殖产业。这种“水稻+螃蟹”的养殖模式,利用水稻与螃蟹之间的共生关系,实现稻蟹双丰收。螃蟹主要以稻田里的浮游生物、害虫等为食,减少了水稻农药喷洒和螃蟹饲料喂食,而螃蟹生长蜕掉的壳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促进水稻生长,绿色无公害。这种共生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养殖用水排换,促进质量和产量,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每亩稻田可产出“蟹田米”300公斤,与普通水稻相比亩均增收千余元;“稻田蟹”亩产量可达175公斤以上,较传统养殖技术的螃蟹亩产量约提高三成。平均亩产值约1.4万元,每亩纯收入约1万元。稻田养蟹采取标准化生产,不用农药和化肥,稻谷和河蟹的共生环境符合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市场前景良好,对周围地区农民投入生产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开辟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魏集镇还是著名的“西瓜之乡”,全镇年栽植西瓜2万余亩,年产值近3亿元,是该镇农业支柱产业。如何打响魏集西瓜的品牌,去年在湖畔槐园举办的第三届“万人西瓜节”,明星网红现场助兴,央视网全程直播,着实让魏集西瓜火起来了。活动现场售出西瓜2.5万公斤,当季西瓜供不应求,众多瓜农增收致富。

魏集镇湖畔槐园慧眼购电商服务中心现在已经有120余家公司入驻。该镇核桃、稻蟹米、稻田蟹、枇杷膏等农产品都可以通过线上企业,做相应的品牌包装,推广营销。”魏集镇电商办主任谢世楠说,该中心是一个连接农户、社区、游客、政府的电商平台,不仅推动魏集镇农产品与网络市场融合发展,实现线下实体市场的转型,还通过线上销售,初步形成当地“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的消费模式。据谢世楠介绍,“魏集镇的特产在淘宝、微信、拼多多等平台卖得都非常好,一个月旺季的时候能销售破万件,2018年总销售额达7000多万元,直接带动社区周边800多人就业。”

按照《魏集镇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该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基地配套建设,围绕西瓜、稻蟹、核桃、枇杷四大特色产业,实施“县农业公司+镇农业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11841”四级农业经营体系,初步形成万亩稻瓜轮作、万亩稻蟹养殖、万亩薄壳核桃、万亩枇杷种植四大产业示范基地,全镇124家农业合作社累计带动农户致富超3万人,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500万元。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在每个集中区都配套建设1000-2000㎡的标准厂房,通过招引农产品加工、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居民就近就业。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引进农村淘宝、小布网等平台实施线上线下合作,帮助更多本地特色产品走出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18年累计开展2000余人次的电商培训,创建500家社区网商,带动就业4300余人,线上销售额超1.5亿元。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业,成立乡村旅游公司,直接提供工作岗位近千个。实施了“生态民宿”“果品采摘”等特色旅游项目,农户通过推介特色农产品,每年固定收入1万元以上。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送政策、送信息、送资金、送温暖,全镇建档立卡低收入户3402户10303人已实现脱贫3218户9729人,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顺利摘帽,为决胜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文化振兴

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的讲话,为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

群众集聚在一起了,只有增进文明,学会共处,才能和谐安康。魏集镇以党建带动民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以乡风文明馆建设为重点,留住美好乡愁。湖畔槐园小区乡风文明馆内设置村史沿革、民俗民约、精英荟萃、凡人善举、美丽乡村等板块,通过实物、图片、视频、文字、模型等展示形式,将魏集底蕴深厚的乡村文化展示在大家面前,突出文化感染、增强文化自信、留住浓浓乡愁。为避免模式化,该镇注重培育特色文化村,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如红色革命老区叶场村等,重点开发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

以乡土文化活动为抓手,激活群众文化原生力。通过开展农民文化节、民俗文化大展演,开办农家书屋结合村部打造农村文化礼堂、草根舞台等,鼓励文艺志愿者组成表演团队下基层,引导社区群众结成文化社团自已找乐子,让全镇居民共享文化繁荣成果。

以村规民约破解村务管理难题,“约”出乡风文明。用村规民约督促自查自改,填补管理“真空带”。在魏集镇党委领导下,全镇26个村党组织发动党员走访宣传,根据“民主选举、规范运作、自治管理”的原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执行新的村规民约,规范了红白喜事操办、宴请标准,严禁清单、倡导清单等制度。选取了双楼村、徐庄村、大桥村等6个村打造“党建+移风易俗”示范点,党员带头执行,厚养薄葬,不搞攀比铺张、大操大办。同时成立红白理事会,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帮助基层党员群众有序办理红白事。在湖畔槐园、竹城御景园两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议事堂,设立集中守灵点,每个点设立两个互不干扰的守灵套房,解决了以前人声嘈杂、哀乐和哭声震天而给四邻造成的困扰,掀起“简约不减质量,简朴不减特色的”殡葬新风。

以好人评选树立道德典型,用身边的榜样引领民风。镇村各级党组织同步开展“魏集好人”“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移风易俗先进示范创建活动、开办道德讲堂、座谈会、文化节晚会等,让各类道德典型讲述自身事迹,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新风尚,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人民群众。

以党员干部先行入轨,放出样子带动民风。魏集镇制定《魏集镇党员干部违反移风易俗规定问责办法》,对婚丧嫁娶违反规定的党员、干部依纪依规从严处理。将各村党组织移风易俗工作成果纳入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形成压力传导和责任倒逼。将带头参与和推动移风易俗行动作为党员年终评议和基层党组织、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工作开展不力、仍然顶风违规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按照规定开展专项整治。截至目前,该镇共印发倡议书32000余份,签订承诺书2000余份,组织移风易俗文化演出40余场,覆盖26个行政村。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魏集首现“零彩礼新婚夫妇”,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公墓入园率大幅提高,原有的婚丧嫁娶的诸多不良习俗都得到了有效遏制。

2018年,魏集镇被评为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市乡村振兴先导镇,魏集社区、浦棠社区被列为徐州市新型社区创建示范点,湖畔槐园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并与竹城御景园一道,顺利通过县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省级文明村)标准验收。

魏集镇党委书记李国君说,作为全市乡村振兴先导镇,在今后工作中,魏集镇将围绕睢宁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以乡村振兴撬动魏集发展的新未来,始终保持工作在状态,不满足、不懈怠、不停步,紧在前、干在前、走在前,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振兴工作落到实处,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定不移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魏集落地生根,为建设“强富美高”新睢宁做出强有力的支撑。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