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断腕,断了25000人的“垃圾饭”——宿迁市耿车镇绿色转型实现“凤凰涅槃”透视(上)

来源: 时间:2019-05-14 点击数:

到基层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从4月上旬起,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近40名记者兵分16路,深入大江南北,从一个个点感受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精彩脉动,以锤炼“四力”、提升本领的生动实践,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本报今起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蹲点调研》专栏,向您汇报各路记者深入基层、贴近生活的精彩收获。
塑料抗菌剂、塑料耐冲击改良剂、塑料黑色母……4月18日,记者走进宿迁耿车电商产业园展厅,正中央摆着一排五颜六色的化学试剂,这些曾经也是耿车镇河水的颜色。将过去的“伤疤”放在最显眼位置,耿车人就是想时刻警醒自己。
2016年初开始,耿车全面整治淘汰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产业。仅两年多,耿车已初步完成“凤凰涅槃”——去年全镇GDP达32.1亿元,比2015年增长61.5%;居民可支配收入18769元,比2015年增长30.7%。
如此快速而华丽的转身,耿车人是如何实现的?
铁腕整治,打破一半人的旧饭碗
提起耿车镇,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耿车模式”——上世纪80年代开始,耿车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轮齐转”发展乡镇企业,回收加工废旧塑料,逐步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基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全镇1.1万户3.8万人中,有3471户2.5万人从事垃圾加工,每年约有150万吨塑料垃圾涌进耿车。
“全镇都是‘塑料味’,我们身上也是,到市里办事,就凭我们身上那股味,人家就知道我是耿车人。”当时经营一个塑料加工作坊的张坤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我也知道污染大,都不敢让孩子住家里”。
废旧塑料加工附加值低,污染却很高,这样的“耿车模式”注定不可持续。2016年1月,宿迁市决定全面整治以耿车为中心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业。截至当年6月底,耿车全镇取缔堆货场59个,拆除废旧塑料加工设备3100台,外运废旧物资40多万吨,清理垃圾超过15万吨。
壮士断腕取缔废旧塑料产业,意味着全镇一半以上人口突然没了“饭碗”。
“整治一结束,我们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耿车镇党委书记徐光良说,当时他们一个月内就组织12场招聘会,邀请各路企业前来招聘,不少人进厂打工,但没过几个月,又陆续辞职回到镇里,“我找了很多人谈,终于明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家家户户搞作坊,已经让创业融入耿车人血液,‘耿车模式’的核心就是创业精神,这也正是耿车后来得以快速转型的基础”。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