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田里鸟儿飞

来源: 时间:2019-05-22 点击数:

    两台“隆隆”作响的大型拖拉机,在一望无际的盛开着靛蓝色花儿的苕子田里行驶,随着一组组犁刀的旋转,霎时间绿色“草原”上出现了条条黑色的土垄……上百只“唧唧喳喳”欢叫白鹭、喜鹊随之而来,叼起垄上的蚯蚓、泥鳅,在广袤的田野上空飞翔……
    这是记者5月10日上午,在位于戴南镇黄夏村的天香水果专业合作社苕子田里看到的一幅乡村生态图画。
    合作社社长滕根林告诉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带的农民通常把苕子作为一种“绿肥”。即上年冬天播种,到来年5月份到就用拖拉机耕翻后,将其切碎放水,“沤”到6月底时,满田便冒出蓝色气泡……这时,便开始平田插秧。其肥效足以满足一季水稻的需要,只要在水稻扬花时施一些豆饼作抽穗肥就可以了,不需使用任何化肥农药。
    今年45岁的滕根林是个生性不甘寂寞的人。2012年,在外打拼的他回到家乡,流转土地170亩,联合10家农户成立了合作社,开始了他的生态种植之路。他大胆尝试,在155亩地里一年种一季“绿肥”,种一季水稻的模式。还有15亩地种植台湾品种火龙果“香密一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滕根林说,眼下不少地方主打生态招牌。他认为,生态最主要的就是解决化肥、农药的污染问题。于是,他亮出了他的一系列“生态道具”……
    滕根林告诉记者,他已向镇江一家家禽研究所订购了2250只麻鸭,准备7月上旬水稻“醒棵”开始生长时放到田里。每亩稻田放养15只鸭子,它的作用不少:可以“踏草”,鸭粪可以作肥料,可以吃虫子,撞击水稻的秸秆后,可以激活水稻的一些生长要素……”
    在合作社的仓库里,一位70多岁的木匠师傅正在“组装”一个“新式武器”:一根竹柄的头子上,装着一个木制的像“鞋子”一样的玩意儿,上面钉着L型的铁钉……滕根林说,这叫做铁耙,人站在稻行间,将其来回拖动,可以起到除草、松根的作用,促进水稻生长。目前合作社这样的桑树铁耙70多张,不够用,今年又增加了30张。
    在绿肥田的田埂上,一盏盏装着不锈钢网罩的灯犹如一个个“哨兵”。滕根林说,这是太阳能除虫灯,只要一打开,虫子就会“自投罗网”。
    生态种植给滕根林带来了额外的收获。夏天,条条田埂旁,布满了黄鳝打的洞,他的老父亲专门添置了“长鱼丫子”,每天都有“进账”。入夜,田间蛙声一片,恰似一曲曲美妙的音乐。
    生态种植也给滕根林带来“丰收的烦恼”。由于不使用农药化肥,无公害的水稻吸引了大量的麻雀飞来觅食。合作社只得置放大量的稻草人“吓唬”它,还得雇人驱赶。
    第一年合作社的水稻单产才350斤,经过了六年的种植,去年亩产稻谷已经接近800斤了。经SGS检测认定,200多个指标全部达到欧盟生态标准,零农残。
    目前,合作社2019年的订单已经排满,主要是供应机关、企业和高校食堂。眼下,正在与北京的一家有机认证机构洽谈合作事宜。滕根林反复强调一个观点,要想农产品安全,健康,那自然离不开健康的土壤,有了健康的土壤和环境,那样才是可持续的。他的目标是要把合作社的生态大米,做成全国一流的精品。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