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南镇姜何村美丽乡村建设“变旧为新”

来源: 时间:2019-05-29 点击数:

     5月18日,笔者走进戴南镇姜何村,村干部们给我讲起了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个“变旧为新”的小故事……
    长青菜的“土墩子”变成“戏台子”
    在村中心,新近建成了一个古色古香的戏台子,总面积近80平方米。
    村委会副主任杨喜告诉我,这个戏台子的前身是1966年建起来的一个砖土结构的“土墩子”。在那“大演大唱”的年代里,倒也红火了一阵子。1986年以后就“冷”了下来。一位老人看到这个土台子上长满了杂草,无人问津,就“开荒”种上了青菜。
    去年清明节,一批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能人为了回报父老乡亲们的关爱,自发捐资请来戏班子唱了12本戏,今年清明节又唱了8本戏。但都是用钢管、脚手架搭的戏台子,既费工又费本。
    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乡亲们提出,村里有现成的戏台子不能用,却要“另起炉灶”搭台子,倒不如把它修好,继续使用。村里采纳大家的意见,多方筹资,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建成了这个戏台子。过年过节时唱戏,平日里就给村里的舞蹈队使用,为乡亲们“献艺”……5月19日下午,笔者在村里看到,村舞蹈队的演员们早早来到戏台上,排练节目准备晚上为乡亲们演出。
    “臭水河”变成了“滨河风景区”
    在村南的一条小河边,施工人员正在搭建一个木制的30米长的九曲桥。村党总支书记范建伟告诉我,这里将成为一个供村民们休闲的水上景点。
    与之相连的是村里的一条夹沟河,长100多米。由于长期不疏浚,河水变黑、变臭,每到夏季,蚊子苍蝇到处飞,老百姓意见较大。
    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村党总支、村委会决定,全部疏浚建成一个“滨河风景区”。
    笔者在现场看到,昔日的“龙须沟”,成了一个水清岸绿的“河边公园”。沿河驳岸下面长在河底的水草依稀可见;两边的水泥栈道依水而建;一旁的树木花草在夏日的清晨散发着阵阵清香。正在河边洗衣服的农妇沈珍红告诉笔者:“这里以前不要说洗衣服了,洗拖把我们都嫌脏……”
    走在两年前修建的创业桥上,3位老农正用小船在打捞河中的漂浮物,领头的是70多岁的老党员赵荣明。他说,村里成立了党员服务队,每天有人值班、巡查……“抓党建,促美丽乡村建设是个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范建伟有感而发。
    桥北侧有一个新建成的飞檐翘角的百姓休闲凉亭,与之相连的是一个曲折的回廊。范建伟说,这里原是一个村民堆放杂物的地方,村里动员他们清理后,建起了一个小景点。
    老百姓的菜园变成了“花园”
    笔者和范建伟在村里一起走了一圈,看到村中不少的老百姓菜园子,不再是以前的“竹篱笆”“柴篱笆”,而是砌起了颇有古文化韵味40公分左右高的砖头墙。范建伟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中不少老百姓房前屋后都有废弃的砖瓦、坛坛罐罐,如若合理利用,则能得到“变旧为新”的效果。
    在村里,我们看到至少有九个地方的小型废弃房屋正在拆除。范建伟说,这都是过去的猪圈、粪坑,拆除后全部栽种花草,变成村中小型花园。
    “变旧为新,在我们村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成功的实践。” 范建伟举例说明:去年初,镇村干部在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活动时,老百姓反映每到下大雨时,村里一些巷子里“能养鱼”;有的地段违章建筑占据了大半个巷道,“走路都要侧过身子才能过去”。村党总支、村委会在落实整改措施时,决定对所有的老巷子进行改造,开挖下水道,浇筑水泥路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的3500米老巷道全部整修一新,墙上刷上了白蓝相间的涂料,水泥路通到95%以上的农户家门口。昔日斑斑驳驳的老巷道,变成了一条近1000米长的文化墙。有乡村振兴战略、村民行为规范、村民守则、家风家规家训、名人名训等宣传内容,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