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 句容新型职业农民挑大梁

来源: 时间:2019-06-19 点击数:

       5月13日进京学习,5月25日第一阶段学成归来,这段经历,对华梦丽和隋泽华两位年轻人来说终生难忘。经句容市农业部门推荐,他们顺利入选2019年全国“青马工程”农村班学习。
 
    “青马工程”是共青团中央牵头举办的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简称,分为高校班、国企班、农村班。今年“青马工程”农村班江苏一共4个名额,句容占了2个。
 
    在“青马工程”农村班学员登记表职业一栏,华梦丽和隋泽华填写的都是“新型职业农民”。在句容,像华梦丽、隋泽华这样拥有“新型职业农民”身份的青年人越来越多。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在句容生态农业发展中挑起大梁,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投身农业,他们挑大梁唱主角
 
    2010年,隋泽华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成立茅山人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从此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多年的打拼,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农旅、网络产品展示、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中小型农业科技型企业,隋泽华因此获全国百佳农产品经纪人、句容市首届十佳新型职业农民、镇江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95后”青年华梦丽毕业后本可留校当辅导员,但她毅然回到农村接了父母的班,于2015年11月与同学创立果牧不忘家庭农场,按“农业+旅游”的思路进行运作,种果树、养野猪、做餐饮,项目获首届江苏省大学生“新农菁英”涉农创业创富大赛实践组金奖。
 
    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句容市农业经营主体趋向年轻化。在“葡萄小镇”丁庄村,方应明、陈志军、王凯等“葡二代”挑大梁;在“草莓之乡”白兔镇,纪荣喜、章启祥、陈越等“莓二代”唱主角;在后白西冯村,糜阳、周云霞、露全民、孙志清等一批80后、90后逐渐成为村里草坪产业骨干;吴国涛、汪厚俊、葛杰、李兰等一批大学生村官投身农业,逐渐在句容崭露头角。他们接过了第一代农民种田的重任,用科学技术让土地的价值成倍增长,成为被羡慕的新型职业农民。
 
    创新技术,他们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为鼓励青年人才带头创业致富,积极投身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句容市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举办“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活动,年龄在45周岁以下、专科以上学历的农民均可参加。荣获“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称号的有“农二代”,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还有外乡来句容打拼的年轻人。这些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展现有知识,有朝气,善经营管理的能力,所经营的农业项目也涵盖农旅、互联网+等创新业态,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
 
    “善于学习”是这批新型职业农民的标签。汪厚俊是天王镇戴庄村大学生村官,2011年以来,他一直跟随“三农专家”赵亚夫学习农业技术,摸索出醋糟发酵床种养技术,他的创业项目“有机果园的生态种养殖”获句容2015年创业大赛二等奖。“葡二代”陈志军在接了父亲班以后,多次赴日本取经,回来后改良土壤,更换新品种,严格控制葡萄产量,瞄准高端市场。
 
    “勇于创新”是句容新型职业农民第二张王牌。全国劳动模范、“草莓大王”纪荣喜率先发展大棚草莓,实现反季节生产销售,试种“白雪公主”“红花”等10多个新品草莓,引领白兔草莓走向品牌化发展。后白镇大学生村官吴国涛利用“海虾淡养”的套养技术,推广养殖原本生活在海水中的“南美白对虾”,每亩水面产值达到万余元。
 
    一人富不叫富。在句容,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以赵亚夫为榜样,做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带着农民富。“葡二代”方应明不但无偿地传授技术给周边农户,还发动群众规范化种植葡萄。镇江市劳动模范周云霞利用网络销售草坪,带动种植户100余户。句容市虎耳山无花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强通过各种形式,为农户免费提供无花果栽培技术服务,提高果农的增收能力。
 
    多方培育,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在丁庄村有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农闲时葡萄种植户经常在这里聚集,交流管理技术经验。“过去老一辈种植靠经验和直觉,现在则要靠科学技术支撑。”丁庄村葡萄创始人方继生的儿子方应明深知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这是大势所趋。”句容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褚小明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为此,句容市每年投入近千万元,以句容农广校为主阵地,协调发挥市域内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农科院、亚夫工作室等公益性培训资源优势,开展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受益。为增强年轻人务农的吸引力和荣誉感,句容市出台激励政策体系,按初、中、高三个等级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把财政补贴资金、示范推广项目、培训教育支持等与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挂钩。
 
    为培育更多一专多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句容市还开展农民学历提升行动,对新型职业农民按需分别开设涉农成人教育大专班和本科班,通过“半农半读”、灵活学制教育,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层次,让农民做到“思想富、口袋鼓、家庭福”。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