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不忘初心 银发为农再谱新篇
来源:
时间:2019-06-28
点击数:
老骥伏枥不忘初心 银发为农再谱新篇
———记边城镇科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严秀林
插秧机在稻田中行驶,农户们埋头弓腰,移苗插秧,不一会儿,整块水田已插好翠绿秧苗,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迎风挺立。稻田边站着一位“庄稼人”,黝黑的脸上带着笑容。他,就是边城科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严秀林。
说起严秀林,边城镇搞农业的人都耳熟能详,因为他在承包土地之前,是原陈武乡农业科技推广站的一名农技推广专家。干了近40年农业的老严,因为退休前的一次“冲动”,造就了“紫云英”这个大米品牌。
“2013年快要退休前,我心里一直有些难受,在农田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就这么一下子放手了,总觉得空落落的。刚好那时候边城镇农服中心的新品种试验方需要人管理,而我之前也一直在这块地里搞新品种试验。于是,我下定决心,把这100多亩地承包了下来。”严秀林说,有了地,就感觉没有离开热爱的农业,心里十分的开心。
作为一个在农服中心干了大半辈子的“技术能手”,是选择用正常方式种植大米,还是种出点“不一样的东西”,老严选择了后者。“这些年,大家都说大米品质不行,不好吃了。我想,只有改变土壤结构,通过生态的方式才能让大米好吃起来。”严秀林说,要想生态方式改变土壤结构,那就要用有机肥,绿肥也是有机肥的一种,种植绿肥就是一条好路子。“当时考虑种植绿肥时,挑选了很多品种,最终选择了紫云英,不单单是因为其根系能够固定氮肥,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情怀。”
严秀林回忆,紫云英是一种美味的野菜,上世纪70-80年代,当地生产队曾大量种植,后来由于粮食紧张,需要种植双季粮食,紫云英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紫云英有很好的固氮效果,每亩能收4000-6000斤鲜草,还田后相当于30斤尿素,效果可观。”严秀林说,通过种植紫云英,地力得到调整,绿肥还田后,水稻品质提高,找回了儿时的味道。于是,他郑重地把大米命名为“紫云英”牌,并注册了商标。随着水稻品质的提升,价格也水涨船高,“16-20元/公斤的大米大都是南粳系列的品种和精细包装的搭配,南粳系列口感好,很受消费者欢迎。”严秀林说,他的田里还有一种早熟品种秋水小丁,5月份种、9月底就能收获,价格约20元/公斤,每年的产量能达到4000公斤左右,效益可观。
技术有了,销路不愁,那就要带着农民干。2014年,由边城镇农服中心农艺师严秀林及132名农户组建成立了边城镇科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20万元。合作社成立服务至今,种植品质优良的水稻品种,全面发展订单农业,带领更多的农户走向致富之路,让家乡的现代农业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在稻田边的一座现代化的烘干机房,6台烘干机安置其中。“合作社有2000亩的农田,社员的水稻我全部收购,烘干后加工成大米销售。虽然是在家门口销售,上一年也卖了200多吨,还不错。”严秀林说,现在虽然水稻产量降了一些,但由于田租下降和大米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应该能卖个好价钱,减产不减收。
今年已65岁的严秀林感叹,虽然年纪大了,但对农业的感情割舍不下。下一步,他准备把镇里修建好的厂房租下来,改造成农产品展销馆,集合周边农业大户的茶叶、鸡蛋、油料、大米等优质农产品,利用乡村游的便利,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种类和渠道。老严说,只要身体还行,就会接着干下去,把他和农业的缘分一直延续下去,带领更多的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