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堡镇戚家村整顿转化工作侧记

来源: 时间:2019-07-10 点击数:

    中堡镇戚家村是个知名度较高的村,其成名的主要原因是它不一般的规模。这个自然行政村现有20个村民小组、近3600人口,面积1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00多亩,村级资源面积近7000亩。就是这样一个体量大、资源多的村庄,近年来却是“捧着金碗过穷日子”,村“两委会”基本处于“一盘散沙”状态:村民上访不断,村级事务难以正常开展,全村负债328多万元,实事工程无力推进。2018年,戚家村被确定为“软弱涣散村”后,中堡镇党委组成工作组进驻该村,现场把脉问诊,根据“疑难杂症”开出治理“良方”,帮助这个“大个子”村庄强身健体。
 
     “去热除湿”:一年减债100多万元
 
    在戚家村,西大荒田渔(蟹)塘是个最大的热点问题,一本承包“糊涂账”使得一些人趁机浑水摸鱼,由此引发的上访不断。
 
    西大荒田面积3700多亩,在经历了由荒田到长水稻的初次开发后,因为地势低洼,常受洪水之困,1998年,又由村民自行开发,改水稻种植为鱼蟹养殖。
 
    西大荒田鱼(蟹)塘由101户村民承包,每亩每年上缴村集体300元。由于管理不规范,有的承包户与村里订了合同,有的没有合同;有的上缴承包费,有的少缴或干脆拖欠不缴。2017年,村集体只收到西大荒田鱼(蟹)塘的承包费20多万元。
 
    工作组进驻戚家村后,把解决群众反映的这一热点问题作为开展工作的重点,在征求党群代表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以“提、清、改”为主要内容的解决方案。所谓“提”就是提高承包费标准,由原来每年每亩上缴300元提高到400元;所谓“清”就是理清账目、清收拖欠;所谓“改”就是改变承包合同签订方式,凡到期续包合同一律到镇资源办签订,改变以前与村签订的方式。该方案实施后,去年西大荒田鱼(蟹)塘上缴村集体承包费84.8万元,较上年增加60多万元,其中清收拖欠款40多万元;到期的16户养殖户与镇资源办签订了新的承包合同。一位邹姓养殖户在重新签订承包合同后,结清十几年来拖欠的2.6万元承包费。
 
    本着既要抱“西瓜”,又要捡“芝麻”的要求,戚家村规范集体资源管理,多头多路拓展增收渠道。老圩田与西大荒田交界处有条长约2000米的大圩,折合面积20多亩,村里以每年每亩800元的标准发包给村民种旱谷,每年增收近2万元;朱野口8分地的荒地、尚未建设的公墓停车场等等,这些以前无人问津的零星地块也被发包出去,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可增加收入7万多元。
 
    该村将获得的各类收入主要用于偿还债务,去年全村减债近104万元。今年,戚家村又有3000多亩鱼塘承包面积到期,同时村里计划将20个组的200多亩场地收回集体后发包,力争还清所有债务。
 
    “舒筋活络”:疏通积存多年的堵点
 
    村南的一座桥、村东的一条路,是戚家村路道的主要“脉络”,因为影响到相当一部分村民的日常出行,这两个曾经存在多年的堵点给村民带来不少怨气。
 
    2016年,村里规划在村庄河南新建一座大桥,与戚家大道相连接。但因为个别村民的阻挠,新桥建设一直得不到落实。工作组进村后,附近一住户又以桥头对着其附属用房为由,由家中老人出面阻止施工队打桥桩。工作组和村干部摆正态度,直面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解决,使得大桥顺利建成,住在村南的住户可将车子直接开到家门口。
 
    以前一到下雨天,村民陈照敏的家属就要跑到村部冲村干部发牢骚、吐怨气。自从村东的那条进组入户通道建成硬质化路面后,她的怨气也化解了。
 
    陈照敏家住河东,平时孙子上下学主要由其家属接送,一条从河道中填土而成的泥路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因为一个小商店横在中间,这条土路虽形成三四年了,但一直未能进行改造建设,一到雨雪天,泥泞不堪的道路让住在河东的村民叫苦不迭。工作组和村干部通过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来做这户人家的工作,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支部会议形成解决问题的决议。堵在跑道上的小商店终于被拆除,一条长230多米、宽7米的水泥大路也终于建成。
 
    “一桥一路”的建成,戚家村的两大“卡脖子”路段的堵点得到疏解,积压在村民心中的怨气也随之化解。为方便村民的出行,去年,村里还在有关路道新增35盏路灯。
  
    “生津补血”:一年脱贫71户
 
    2016年,戚家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在解决好村级债务的同时,该村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在扶智、扶技、扶贫上做文章,12名村干部每人帮扶三户,同时在党员中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多渠道帮助贫困户“补血”“造血”、增加收入。去年,全村有7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60多岁的村民唐巧子因身体有病,长期吃药,家庭收入来源有限。针对其家庭情况,村里特地为她的老伴安排一个公益性岗位,每年有8000元的工资,同时为她介绍一个家宴班子,帮助人家购菜、做帮工,每年可获得劳务报酬5000元左右。同样因为身体原因的王田广夫妇,以前靠几亩口粮田和低保收入为生,家庭经济较为拮据。村里划出一块保洁区,让王田广做保洁员,每年工资报酬1万元。这样,他既能照顾家属,又有了工资性收入。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在村干部的扶助下,村里的一些贫困户找到了看蟹塘、做鱼钩等力所能及的事,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固本培元”:推动强基工程往“实”处走
 
    因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历史遗留问题多,集体资源失管,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觉悟不高等问题,是造成该村软弱涣散的主要原因。针对存在的“症结”,在剖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工作组有的放矢,从素质提升、建章立制等方面入手培本固原,狠抓思想教育,着力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振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在镇党委和工作组的指导下,村班子成员间通过民主生活会、谈话交心等方式进行深入具体的交流,结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深挖自身原因,发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消除彼此间的分歧。问题和原因找出来了,他们对症下药,建立制度规范村干部行为,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开展学习;建立签到制度,每天正常签到,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做事;进一步完善议事决策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规范村干部的行为。
 
    人员还是以前的人员,经过整顿转化工作的“洗礼”,他们的精神风貌有了明显的变化,作风有了大的转变,曾经紧张的干群关系也开始变得融洽起来。70多岁的徐洪珠曾担任过村副支书,以前的支部会议、老干部会议上,他都要对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提出严正批评。看到村干部如今都在认真、规范地做事,以前没有“好话可说”的他,如今也经常为村干部的作风的转变而“点赞”。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