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百亿元

来源: 时间:2019-07-11 点击数:

    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是农业大市兴化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机遇所在。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实干和担当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出一幅幅现代农业美丽画卷,谱写出一篇篇乡村振兴的华丽文章,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6月25日,市农业农村局被中组部、中宣部表彰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接受表彰的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群长期耕耘在田间地头的“农人”们何以能够获得公务员奖励的最高褒奖?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希望田野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通过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这个群体荣誉背后的执着与担当、付出与收获。
 
   7月6日一大早,位于垛田街道孔长村的水上垛粮食家庭农场主孔令保又来到田间观察秧苗长势。看着田间绿油油的秧苗,他仿佛闻到了阵阵稻米香。
 
    孔令保的家庭农场创办于2015年,他通过两种方式打造自己的大米品牌:一是绿色无公害。采取稻渔共作模式,让养在稻田里的鱼和龙虾来消灭害虫,田间从未用过农药。二是依托优质品种。100亩稻田栽植的全是农技部门推广的南粳9108水稻优良品种。去年,他将农场所收获的水稻加工成大米销售,平均每公斤售价20多元,购买者多为回头客。孔令保说,农技部门推广的优质水稻品种为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我市,以9108为品种打造的“兴化大米”区域公共品牌,让众多像孔令保这样的农民享受到优良水稻品种带来的“增收利益”。
 
    兴化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市,连续12年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或标兵市。
 
    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是广大农民和从事“三农”工作者的心愿,如何走出“农业规模大、效益低”的困境,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一大批姓农为农的工作者为此在田间深耕细作。
 
    从2010年起,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沙安勤便四处寻找适合兴化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新品种,并把目光锁定为南粳9108。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这一品种在我市的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不到2万亩扩大到现在的125万亩,占比达95.6%,平均单产1200斤,比以前的“淮稻五号”等水稻品种高100多斤。“兴化大米”先后荣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的金奖,被认定为全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售价由过去平均每斤2元提高到平均每斤3.86元,最高售价达到每斤60元,农民因此每年增收15亿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一个品种改变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7月2日,市农业农村局的陈如国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又一次来到安丰镇灶里水产养殖合作社,了解河蟹养殖情况。经现场称重,合作社养殖的河蟹三次脱壳后的重量每只已达3.5两。河蟹养殖过程中还要经过两次脱壳,陈如国等人分析,到上市之时,这个合作社养殖的河蟹每只可达七八两。
 
    水产业是我市的特色产业,淡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0多年位居全省首位,是“全国河蟹养殖第一县”。我市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水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目前,全市河蟹面积达82万亩,亩均产量从以前的几十斤增长到现在的200斤左右,亩均年收益从几百元增长到3000多元,河蟹产业成为我市的富民支柱产业。同时,我市通过搭建全国最大的河蟹线上线下交易市场,编制发布全国唯一的河蟹价格指数,彻底解决了螃蟹市场销路不畅问题。
 
    立足农业大市的资源条件,市农业农村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特色农产品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全市拥有兴化大米、兴化香葱、兴化红皮小麦、兴化龙香芋、兴化大闸蟹、兴化大青虾等七大区域公用品牌;5万亩龙香芋、15万亩香葱、5万亩葡萄、5万亩草莓,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提升、品牌附加值挖掘,每年可带动农民增收一百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完成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工作,整合资金22亿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农机装备能力提升两个“四年行动计划”,开展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市创建,基本建成“平安农机”示范市;推进百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智慧渔业生态示范园区;强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成江苏大学(兴化)无人农业系统研究院、扬州大学(兴化)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夯实农业基础为重点,市农业农村局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持续发力、精准发力,力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