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业“种”出新业态 “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
来源:
时间:2019-07-24
点击数:
6月29日,全省开放型农业工作会议在兴化召开。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我市的6个现场,我市副市长刘汉梅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全省性的会议在兴化召开,成因主要为我市在开放型农业方面的成功实践,与会人员所观摩的企业就是其中实例。脱水蔬菜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的江苏兴野食品有限公司,专门建立万余亩原料种植基地,并通过多项国际国内质量认证。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今年前5个月出口1300万美元,预计全年出口可达2500万美元以上,组建的江苏兴野果蔬产业化联合体被授予江苏省第一批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带动6530户农户增收致富。
我市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确立为全市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一方面,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鼓励出口型龙头企业建立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5万亩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8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脱水果蔬、健康食品、稻米加工三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突出企业主体,促进兴化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活力,农产品出口到63个国家和地区,去年脱水蔬菜出口1.2亿美元,出口额占全国脱水蔬菜出口总额40%以上,位居全国首位。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7家、泰州市级53家,3家企业入围“2019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去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江苏省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加工优势,目前,兴化经济开发区正努力打造以健康食品为特色的国家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第一、中国唯一”的调味品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接二连三”,衍生出脱水蔬菜加工、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高度融合、深度融合,让一棵菜、一粒米、一粒麦等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农产品也因此身价倍增。而当传统农业与采摘、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结合后,又让人们对传统农业“另眼相看”,并从中“看”出不一样的风景与风光。在我市,垛田上的朵朵油菜花、荷塘里的接天荷叶、湿地上的株株杉木等,昔日的传统作物与植物,悄然转化成旅游新业态。7月6日上午,第五届荷文化旅游节在万亩荷塘景区正式拉开帷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开启兴化四季游的夏季华章。这是我市一产接上三产后开辟的又一条“旅游线路”。
垛田是里下河水网地区独有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景观,已在水云间沉默数百年。致力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垛田风光”、讲好“垛田故事”、做好“垛田文章”,市农业农村局成功将兴化垛田申报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研究出687亿元的垛田综合价值成果。该局通过承办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培训班、“一带一路”国家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保护研修班等活动,向世界推介兴化垛田;与墨西哥的墨西哥城政府遗产管理部签订《农业文化遗产谅解备忘录》,推动农业、旅游、文化和经济领域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油菜种植与垛田地貌的有机结合,培育了千垛花海这一全国最美油菜花海,将垛田油菜从单纯的菜籽种植,延伸到加工和旅游,亩均产值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其中核心区亩均产值达到8000元,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千垛景区被列为全国10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入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8年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今年菜花旅游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269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1.2%;实现旅游总收入20.66亿元,增长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