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向家庭农场延伸
来源:
时间:2019-09-09
点击数:
8月25日,周庄镇江孙村陈胜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正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农药。“这是农场自水稻栽插后第一次用药,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用药。”陈胜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春华说,所用药为生物药剂,主要是水稻破口期免疫力较弱,用以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
陈胜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现有面积400亩。2017年11月,该农场列入省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服务试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病虫害草害绿色精准防控技术”应用推广核心基地。
为实施病虫害草害绿色精准防控,农场综合推广“稻鸭共作”、精确健身栽培、杀虫灯诱杀模式,有效控制病虫害、草害,去年仅在水稻破口期施用了一次生物农药,获得了单产600公斤的好收成。“今年水稻长势比去年好,估计每亩能多收100来斤。”刘春华介绍,“稻鸭共作”由于生产过程中只施用一次生物药剂,一季水稻每亩仅需花费30元的用药和用工成本,除节省了药剂费,更提高了稻谷品质及附加值,同时还增加了商品鸭的收益。去年,农场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根据陈胜农场的病虫害草害绿色精准防控技术应用评价,表明病虫害草害绿色精准防控技术在该农场成功推广应用。”市农技中心作栽站站长周有炎说。
据介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用最少的作业次数,最经济的种、肥、水、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系统栽培新体系。该技术成果由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主持,历经7年技术研发攻关获得成功。
为推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成果应用,2017年11月,我市被列为江苏省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区,开展推广应用工作。我市建立了“扬州大学+基层推广部门+粮食生产经营新型主体”三方联动推广服务新模式,实现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并举,打造了一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示范方、样板田,培育了一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的生产经营主体。
陈胜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是以病虫害草害绿色精准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的核心示范基地。此外,我市还建设了其他5个示范基地用以推广相关核心技术。“6个推广应用核心示范基地,面积共3832亩,项目技术成果的关键技术全部推广应用,优质品种覆盖率、机插率、精确定量技术应用率100%。”周有炎说。
我市在建设推广应用核心示范基地的基础上,还建立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示范区3.5万亩,建立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成果辐射区20万亩以上。项目区核心示范基地、示范区水稻亩均增产10.2%,亩均增收18.6%,每亩减施纯氮2.42公斤,少用农药2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