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里响起机械“大合奏”
眼下,正值水稻穗期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禄口街道种粮大户魏建华的稻田里,“嗡嗡嗡……”植保飞机在上空盘旋着,向稻田喷洒阵阵水雾,5分钟不到,一亩田就完成了植保。
“从身背大药筒、一手摇阀门、一手控喷头的传统手动喷雾机,到依靠电动或汽油运作的植保喷雾机和升级版的喷杆式喷雾机,再到如今一键起飞回位、自动作业的无人机,蹬着皮鞋就能植保,怪不得‘喷雾器’会下岗呢!”魏建华爽朗的笑声与小飞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
这些年来,“下岗”的远不止喷雾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农耕方式早已改变,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也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的新器具。
魏建华介绍,20世纪60年代,除了人力,以耕牛为主体的畜力是耕作播种的主要动力来源,农具则以犁、耙、水车等为主,耕田用犁、运输用板车、松土用锄头、收割用镰刀……“那时候农具金贵得很,每次用完后,都擦得干干净净再收起来。”魏建华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要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指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魏建华回忆说,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研发和生产,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四轮拖拉机、脱粒机等小型农用机械纷纷出现在农村。“虽然有机械了,但也是凤毛麟角。”魏建华说,那时候一个村有一辆拖拉机就很不错了。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国家鼓励农民承包土地,搞规模化经营。魏建华也乘着发展的东风,承包了500多亩土地,成立家庭农场,通过“机器换人”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魏建华家的院子里,停放着大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秸秆还田机、高速插秧机、抽水泵等数十台大型农机,如同一个小型农机展览馆,而他也被人笑称为“十机部长”。“它们都是我种田的新式‘武器’,所有田地的耕作都要靠这些铁疙瘩完成。”魏建华说,现在插秧有插秧机、秋收有收割机、晾晒有烘干机……全程机械化,蹬着皮鞋就能去种田,1个人种百十亩田轻松得很。笔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1.5%,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5%。
如今,传统农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能在村史馆等地见到,它们成了历史传承和时代进步的伟大见证。智能制造、智能技术等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融入农业,“机器换人”开启了江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